舒雅雯
摘要:演奏是一種二度創作,我們除了應當忠實于原譜,盡可能地貼近作曲家的思維;更應該從自身周遭的生活環境中獲取無限的生活養料和靈感,來詮釋音樂的美感。所以,每一位演奏家就算演奏同一部作品,觀眾聽到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演奏者都應在練習的過程中反復揣摩和精心雕刻,在演奏時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來描繪出最好的畫面。
關鍵詞:克拉克;中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演奏分析
一、引子(第1小節 至 第12小節)
作曲家在樂章開頭即標記著Impetuoso(極速地,如暴風雨般)的音樂表情術語,可見作曲家要求演奏者反映出強有力、堅定、果斷的音樂情緒。中提琴開門見山地奏出強而有力的起始動機,帶著庫朗特舞曲(Courante)的特點,如同宣敘調(Recitative)一般地朗誦著,此段節奏較自由,伸縮性較強。在弓法的使用上,筆者用上弓開始,以短小快速的小分弓帶入正拍樂句,使得重拍正好能夠自然地運用到下弓的力量,從而迅速奏出 f 的力度,表現出強有力的音樂意境;弓的起點則是在中下弓的位置較佳,一開始為弱起拍,第一個音由于音值較短,所以在拉奏的同時,右手食指需要多多重視,扣住弓,利用自然的上下弓替換的動力走向第二小節重拍下弓的行進方向,這個時候,盡量用手指來帶動手臂,使大臂的重量感于手指的平衡中發出強有力的飽滿靈動的音樂情緒,筆者認為,十六分音符帶附點的節奏可以借鑒打擊樂和管樂號角般的表現優勢。
二、呈示部 主部(第13小節 至 第38小節)
第13小節標記著Poco agitato(稍微激動地、興奮地),隨著調性的改變,進入到本曲的主部。此段在旋律的形態上采用了上下行漸進的音型,強調了音樂的語氣,增加了音樂的流暢感。筆者在此段的演奏體會是就像在彌漫霧氣的神秘森林之中尋找一絲曙光。在鋼琴柱式和弦的烘托中,音樂旋律高亢有力,完美的音樂情緒在此得到充分展現。筆者認為在這之中雖然標記了許多力度符號,但在演奏上需注意的一點是,并不是每次標記回到 p 的時候音量都是同樣的小聲,而是要隨著音樂走向的外形(sharp of music)來作層次上的變化。在節奏的處理上,需注意長音與三連音的銜接以及附點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間的轉換,讓音樂在流動中具有舞蹈性的趣味。在第17小節的最后兩個音,筆者在弓法上的處理為最后兩個音用上弓連弓來演奏,即可用下弓突出第十八小節的旋律重音,使音樂可以呈現強烈之感。此時中提琴的旋律在A弦,要注意左手揉音的力點和幅度要根據音樂的走向作適當的加寬或者變窄的變化,可以多用手指第一關節的力量來支撐。
三、副部(第39小節 至 第74小節)
標示Poco meno mosso(速度稍轉慢),此處的鋼琴伴奏如同流水一般的平和,似乎在與中提琴對話,音樂柔情甜美,氣氛十分舒緩。演奏者在此段的演奏過程中應注意體會內心的律動感,節奏的律動和呼吸的律動相呼應,無論是音符還是休止符均要表達出音樂語言的抒情性。第45小節在鋼琴譜上還標注著melody in left hand louder than in right(左手旋律音量需比右手顯著),直至第 50 小節中提琴接入。在鋼琴的低音聲部裝飾音的部分,速度不需要太急躁,每個音之間的銜接也不需要太明顯,要類似藕斷絲連一般柔順地彈奏。到了第67小節至第74小節,在曲式上為一個終止式的延伸,所以中提琴的主奏需要很好地與鋼琴配合從而融為一體;在情緒上應當表現漸行漸遠直至慢慢地歸于寂靜;此處在中提琴演奏的左手揉音方面的幅度應該是比較大并且寬廣的,演奏者可以多運用手指的指腹來增強音符的飽滿度。
四、展開部 第一部分(第75小節 至 第89小節)
到第75小節速度轉慢,以 PP 再現引子的動機,鋼琴譜上標志misterioso(神秘莫測的),此段音樂神秘、飄渺,音區為中提琴的中低音區,旋律的調性表現手法在于調性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節奏的悠長和短時值的結合以及弓法持續長弓的運用,這樣的寫作形式為展開部的音樂增添了女性音樂的特質。所以此時的演奏情緒表現也是一種夢幻神秘的感覺,才能讓情調和情緒的渲染效果得以充分的體現。
第80小節,跳躍又簡短的節奏,用和諧的雙音表現出打擊樂一般的特色音效,旋律線條保持在高音聲部,揭示了新的素材,和樂曲開頭激情的主部形成了對比和呼應并以力度大幅推進音樂的氣勢讓音樂進入高潮;此時演奏中右手執弓的角度應著重放在G弦,讓旋律較為清楚。在此音樂力度雖為 pp,但內在力量充滿了張力和緊張度,在半夢半醒又神秘地氛圍中又營造出一種充滿了斗志的民族風。五、展開部 第二部分(第90小節 至 第106小節)
在本段作曲家在第103小節至第109小節的鋼琴部分為四行譜,在106小節至107小節,鋼琴以ppp的力度再一次出現了導奏的動機。鋼琴譜上標記著lontano(遙遠地),此段音樂仍然是一段夢幻般的抒情式音樂,寫作手法是以切分節奏來表現嘆息的情緒,就像作曲家在不停地提問,卻并沒有得到回答,所以一直在提問。筆者認為,此段演奏者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去想象音樂的空間感與距離感,雖然是弱奏但是要表現的卻是音樂很遠但依然打動人心的效果,配合鋼琴的低音聲部和高音聲部的旋律,充分想象這種遙遠聲音的感覺,去表達作曲家的心境。在第106小節,筆者會使用3指滑音至E音,使得音色能更為柔美。
五、連接部分(第106小節 至 第109小節)
此段中提琴聲部消失,演奏者在此段細心凝聽并在內心吟唱鋼琴的旋律,跟隨著鋼琴的律動進入再現部。
六、再現部(第110小節 至 第171小節)
在第135小節,樂曲變為E大調,鋼琴部分標志著appassionata(熱情地),鋼琴左手低音聲部此時用分解和弦作琶音伴奏,右手的高音聲部則應對左手琶音的弦律線條起伏彈奏,此段落使用了三對四的節奏,其中包括了五連音和六連音的使用,雖然和之前的部分有所相同,但在此段應該在演奏的表達上面更加激昂。
第159小節至166小節中提琴部分出現了以每小節24個三十二分音符為單位的連續的和弦呈現,并標記著calmato(平靜地、寧靜地),此處演奏者應將左右手技巧分開來著重練習:在左手按指的部分,特別注意對每一組音手型上變換的熟悉度,在此段更應運用保留手指的演奏方法;右手運功部分,由于此處是ppp的弱奏,所以筆者在這一段的演奏上會保持在上半弓部分,保持一個平穩平均的力度和速度,雖然弱奏,但還是要讓每一條弦都能夠扎實的發出顆粒性的清晰的聲音,并著重強調每一拍的最低音和最高音。
七、尾聲(第171小節至第185小節)
在尾聲部分主要演奏音區為中提琴的中音音區,要注意每一個樂句之間音樂情緒上的轉變,具體可從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來表現音樂。第一個方面是以和聲式的音型來進行,以分解和弦來呈現,要特別注意中提琴旋律每個音之間的和聲音層關系。第二個方面是旋律部分不斷出現以不同八度的同音反復最后在長音的和弦上,要特別注意八度之間的音準關系和長音和弦聲音的共鳴。第三個方面是結尾處標記的morendo(漸漸消失,漸慢漸弱),要注意演奏時聲音漸弱下來,音樂情緒表現為延綿、飄逸。
參考文獻:
[1]? 雷楠:《中提琴發展與演奏中應重視的問題》,《音樂探索》,1999年第1期。
[2]? 呂東:《關于中提琴左手顫指的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年第4期。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