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芝 張維峰 張德慶
【摘? 要】當今的時代,經濟飛速發展,百姓生活已經邁入了小康社會。但是當下的富貴病侵襲著人類的健康,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也逐年遞增。小麥食品也是對人體健康的致病性危害的主要因素和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的益處。科學家正在研究探索,期待不久的將來就會揭開這些腸道微生物群與組織器官之間的關聯軸的神秘面紗,并來指導人類研究制造“未來食品”或能精準調控腸道健康。
【關鍵詞】小麥食品;生物標志物;人體健康
【中圖分類號】TS201.6;TS9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260-01
改革開放的春風席卷中華大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在希望的田野上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際,春風拂過,麥苗蕩漾,麥熟季節,綠油油的麥田變成了金黃色的錦毯,麥香飄沁,父老鄉親們的臉上洋溢出豐收的喜悅。偉大的變革以來,脫貧致富,國富民強,國人夢寐以求的白饅頭和名目繁多的小麥食品,成為國人的主要食品,一日三餐必備的食物。我們思考一下:當今的時代,經濟飛速發展,百姓生活已經邁入了小康社會,國家的溫磬呵護著我們,但是當下的富貴病侵襲著人類的健康,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也逐年遞增。
2019年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中就有兩大新聞提及食品營養對健康的影響,提示碳水化合物質量影響健康新證據,前瞻性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解釋結果顯示,膳食纖維和全谷物的相對高攝入量是互補的,顯著的劑量反應證據表明,與若干非傳染性疾病的關系可能是因果關系。如果執行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和用全谷物代替精制谷物的建議,預計將有益于人類健康。還提示:致殘或致死主要飲食風險浮出水面,不良飲食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重要的可預防因素,但其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尚未得到系統評估。《柳葉刀》雜志發布了全球飲食領域的首個大規模重磅研究——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分析,研究結果稱:高鈉攝入,低全谷物攝入,低水果攝入是導致死亡或殘疾的主要風險因素。本研究評估了195個國家長達27年的主要食品和營養素的消費,并量化了人們的食譜對部分疾病死亡率和發病率的影響,研究發現,2017年全球有1100萬例死亡和2.55億殘疾可歸于不良飲食。
本作者在2017.2018.2019年通過閱讀和聽課等方式,并認真學習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急診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心血管病專家,急診醫學家,疑難病學家和營養保健專家,第二屆“國之名醫”獲得者孟慶義的文章和課件,通過學習并深刻認識到,小麥食品也是對人體健康的致病性危害的主要因素和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的益處。本人翻閱中醫文獻古籍了解到,其實古老的中醫理論已經證實了小麥有毒,唐代名醫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后世尊之為藥王,他認為面“多食,長宿,加客氣。畏漢椒.蘿卜”,就是說長期吃面多容易引發外邪侵入體內,可食用花椒和蘿卜來解此毒。
孫藥王還說:曾親眼所見一些吃面多的山陜人(山西和陜西的地域),肚子大脹氣,脹痛不舒服,還會出現便秘,反胃等消化不良的癥狀,也就是現在的富貴病,如肥胖,高血脂,便秘等范疇。有的頭發脫落甚至死亡,也就是得了原發病后又得了并發癥而死亡。
宋代的《本草圖經》是古代中藥學著作,簡稱《咽經》,由蘇頌編撰,其中記載一段話“小麥性寒,作面則溫有毒”。《飲食須知》為元代養生家賈銘所著,對360種食物的性味,相忌,相宜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是一部專論飲食宜忌的養生專著,其中對小麥的描述如下:“小麥味甘,麥性涼,面性熱,麩性冷,曲性溫,北麥日開花,無毒。南麥夜開花,有微毒,面性壅熱,小動風氣,發丹石毒。多食長宿癖,加客氣,勿用粟米,枇杷食,凡食面傷,以萊菔(古稱,現稱蘿卜),漢椒消之”。明代湖州人慎懋官撰寫的《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中對小麥的描述是:“小麥種來自西國寒濕之地,中華人食之,率至風壅。小說載中麥毒,乃此也。昔達摩游震旦,見食面者驚曰:安得此殺人之物。后見萊菔,曰:“賴有此耳蓋萊菔解面毒也”。以上所見,說明古人也知道小麥對人體有毒害的見解。
人類已邁入21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醫學科技的發達,醫學進入高速發展新時代。在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后,科學家才認識到解密人類基因組基因并不能完全掌握人類疾病與健康的關鍵問題,因為人類對身體內外存在的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菌群幾乎一無所知,人體存在的微生物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20倍。基因數目的綜合是人類基因組所含基因數目總和的100倍。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宣布投入1億1500萬美元正式啟動“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由美國主導,中國和日本及多個歐盟國等十幾個國家參加,使用新一代DNA測序儀進行人類微生物組DNA的測序工作,來解析微生物菌群結構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進一步了解人類的身體和體內外寄生的多種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菌群之間的關系,中國科學家也積極參入國際人類微生物組的各種合作計劃。
通過研究發現中國人的代謝綜合征不同發展階段相關的生物標志物,通過早期診斷和積極的營養干預來遏制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有著重要意義,中醫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學科。傳統醫學中有許多中草藥可能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的種類結構和代謝來發揮作用的,來營養和調理人類身體機能,使身體處在一個平衡的健康狀態。最新研究人類飲食結構不合理不科學和抗生素的亂用和過度使用,以及環境污染,頻繁接觸或使用化學物質,從而使微生物菌群的結構發生改變,特別是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中風,癌癥,免疫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的直接或間接誘因,也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元兇——腸漏綜合征,導致腸漏的罪魁禍首主要是小麥。
小麥所含有的一種特別粘的物質叫面筋(麩質),面筋是小麥,大麥,燕麥等麥類的種子里的主要蛋白質,它有十分強的致炎性,主要由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以及上百種類似蛋白質組成的復雜聚合體,不容易被消化,對熱穩定,耐胃酸,這些蛋白質能引起小腸粘膜慢性炎癥和小腸絨毛萎縮(具體機理不祥),腸粘膜層細胞與細胞之間緊密結合的完整性就會下降,通透性就會增加,吸收屏障識別功能減弱,進入腸道的食物則被微生物菌群分解吃掉,微生物菌群所產生的代謝物質(包括營養物質和有毒物質)或者隨食物進入腸道的微生物產生的毒素,還有一些非營養物質,這些毒素和非營養物質通過通透性增加的腸壁進入血液循環,再流往全身的組織器官,刺激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有毒物質直接侵襲內臟組織器官,從而引起疾病狀態。現在醫學家研究認為腸道微生態與各臟器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因果關系,并以軸來命名:1腸—腦軸,2腸—肺軸,3腸—肝軸,4腸—腎軸,5腸—皮軸,6腸—淋巴軸,7腸—腦. 卵巢. 子宮軸,8腸—心. 血管軸,9腸—骨骼軸,10腸—神經軸,11腸—腺體軸,12腸—軟組織軸。其中部分軸在中醫藥學上也得到了驗證,還有部分軸科學家正在研究探索中,期待不久的將來就會揭開這些腸道微生物群與組織器官之間的關聯軸的神秘面紗,并來指導人類研究制造“未來食品”或能精準調控腸道健康,降低人類的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讓人類更健康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