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州琴書是起源于徐州的民間曲藝形式,與北京琴書、山東琴書并稱為全國三大琴書。徐州琴書唱腔優美、曲牌豐富,其誕生于民間,也活躍于民間,因此題材內容充分反映了徐州當地的人文景觀。本文將對徐州音樂唱腔結構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徐州琴書;唱腔結構
徐州是國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曲種多,曲目多。徐州琴書形成于明末清初,這一曲種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見于上世界四十年代。徐州琴書屬于中國傳統曲藝的一種,演唱形式多種多樣,特別之處在于以徐州方言演唱。對徐州琴書進行深入研究利于促進傳統民間曲藝藝術的健康成長。
一、徐州琴書的形成過程
徐州琴書的發展經歷了三弦、絲弦、唱揚琴和徐州琴書這四個階段。清康熙年間,社會慈善機構收養了不少盲童,盲童成長過程中不僅要學習一定的歷史知識,還要掌握演唱或者其他技藝。當他們學成之后就逐漸前往人群密集的街區賣唱,同時自彈三弦。三弦到絲弦、揚琴的進化是由于賣唱樂器的變化,后續則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為琴書。徐州琴書是以口頭傳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的。過去徐州琴書的表演場地沒有限制,一般的演唱形式分為單檔、雙檔與三檔,其中單檔是指演唱者為自彈自唱,或者一人負責伴奏、另一人專職演唱;雙檔是指兩人可以同時演唱;三檔顧名思義為三人合作演唱,只要曲聲一起,周圍就會聚集無數的觀眾。現階段徐州琴書的演唱規模更為宏大,十幾位演唱者手持樂器進行坐唱,增強了觀眾的體驗感。
二、徐州琴書的音樂唱腔結構
曲藝文化是屬于勞動人民的文化,徐州琴書也是一樣,深深扎根于群眾當中,也因為廣大勞動人民的傳唱而得到繼承與發揚。徐州琴書的音樂唱腔可以被分為鳳陽歌與垛子板兩種,而結構模式則包含以下三種:其一,起板、慢四、大八。其二,花八、過板、活唱。其三,白、尾聲以及煞板、結束。
(一)鳳陽歌唱腔
鳳陽歌又被稱為鳳陽調,其在流傳之初只有唱詞沒有具體的曲譜,清朝社會慈善機構收容的盲童多多少少都會學習幾曲鳳陽歌用以賣唱謀生。鳳陽歌曲譜最早只有五聲音階,且曲子內包含四個小樂句,最前面為過門。現階段人們所熟知的鳳陽歌為七聲音階,曲風更加多樣化,通常每隔一個樂句就有一個過門。鳳陽歌帶給觀眾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只要合理控制板眼的速度或者節奏的疏密,演唱者就可以為觀眾展示喜悅或者悲傷的情境。
鳳陽歌的演唱方式可以被分為閃板與頂板兩種。所謂閃板,是指演唱過程中只能跟隨板拍變化,只有板拍之后才能繼續演唱,閃板唱靈活而輕巧。而頂板要求板與字腔同時出現,頂板會讓演唱顯得更為莊重扎實,粗狂有力,作曲者可以依據曲譜的要求進行調整。鳳陽歌本身屬于小樂段,具備上下樂句的結構,如果加以改變可以變成復樂段,然而前提依然是需要保持獨立且完整的四句結構,同時第一句與第三句落音不同但曲調相似,第四句的旋律相對固定。現階段徐州與淮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們會利用鳳陽歌實現自娛自樂,可以說每一段鳳陽歌都是當地生活的縮影,再加上徐州方言,讓徐州人民的情感塑造地更為立體化。
(二)垛子板唱腔
現在的垛子板就是以前的千板,在緣起方面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垛子板由鳳陽歌演化而來,為五聲音階。與鳳陽歌不同的是,垛子板首句的曲調為上下結構,其篇幅相對較長,可以敘事也可以抒情,依據不同的情況垛子板的板式也存在區別,但最基本的結構為上下句對仗。
垛子板的上句與下句的落音分別對應一板,且為一眼板的慢垛、無板眼的快垛。垛子板的唱腔類似于現代的嘻哈音樂,說與唱是有機結合起來的,說中帶唱,節奏明快,伴奏的特點是演唱時候不拉、拉的時候不唱,由于垛子板的說唱內容為方言,并且唱詞中有固定主語,重音突出,人們欣賞垛子板時會將其視為流暢的故事,聽起來非常親切。此外垛子板演唱結尾部分要求入腔歸韻,這也就意味著樂師需要接奏過門,演員也可以在這一階段得到短暫休息。總之,垛子板與鳳陽歌一剛一柔,區別非常明顯。
徐州琴書具備一定的審美功能,其獨特的唱腔與表演方式,可以給予觀眾身臨其境之感,讓欣賞的人得到美的滿足。徐州琴書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與傳載功能,一方面其滲透著仁義道德與生活規范,能夠明顯提高當地人民的社會道德與民族素質,另一方面徐州一琴書的聲腔與內容聯系緊密,敘述了生產勞動知識、歷史、神話等等,就像一部無形的教科書,其以曲藝的形成流傳至今,有助于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本文從徐州琴書的形成過程出發,分析了徐州琴書的兩種唱腔,希望增進人們對徐州琴書的了解,促使徐州琴書能夠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尹麗麗.徐州琴書的革新與出路[J].劇影月報,2011(5):30-31.
[2]王躍萍.江蘇徐州原生態民歌的音樂研究[J].中國音樂,2010(04):233-239.
[3]李海玲.徐州方言中的特殊程度副詞及用法分析[J].文教資料,2010(18):195-197.
[4]孔文.徐州地區柳琴戲唱腔及其特點概述[J].大眾文藝(理論),2009(21):116-117.
[5]徐文,馮雁.音樂節奏的結構及其表現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02):45-46.
[6]喬秋穎.徐州方言的音韻學價值[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9(03):3-5.
作者簡介:魏小娟,徐州市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