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福
摘要:視覺傳達設計在2012年正式成為獨立專業至今,已遍布全國幾乎所有高校藝術教育。我們知道視覺傳達設計是在平面設計基礎上建立的,但其與平面設計有很大的區別,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學體系并沒有根據專業變化而更新,繼續延續傳統平面設計教學模式,沒有真正從視覺傳達設計這一專業本質去建構教學體系。智能時代社會科技的發展,對專業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傳統專業培養模式已嚴重滯后。因此,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質出發,基于信息溝通為目的,以視覺為主結合五感體驗為手段,進行具有跨界融合、多維表達的泛設計人才課程體系改革成為必然。
關鍵詞:跨界;多維;開放性;泛設計
一、引言
視覺傳達設計2012年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公布的專業目錄中,成為一門獨立專業。由于其脫胎于平面設計,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視覺傳達設計被認為平面設計的翻版,其教學模式也是延續傳統平面設計體系,只是增加了界面、網頁等新課程,基本框架沒有脫離傳統平面設計范疇。因此需要我們重新理清視覺傳達設計究竟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從哪些角度進行課程體系的建構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現狀
設計教育在中國的百年發展歷史,從晚清民國的孕育萌芽期,到新中國成立初的探索及改革開放后的飛速發展,直至當前的繁榮景象,設計教育一直在推進自覺改革,2011年藝術學成為新的第13個學科門類,設計學成了一級學科。在近兩千所院校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開設占比最大,這一現象也許和其前身平面設計有關。我們都知道視覺傳達設計是繼承了平面設計衣缽而來,而平面設計又是脫胎于工藝美術,因此從設計教育的歷史及特點追溯,幾乎所有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平面設計是其必開科目,這也就理解了當前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體量的龐大。
在長期的教學模式中沿襲平面設計教學體系,大部分院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中,原平面設計課程占比能達到百分之八九十,僅僅是根據市場需要,增加了一些新課,這在智能時代顯得極為滯后。沿襲平面設計課程體系的培養模式,主要由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選修等組成?;A部分有三大構成和設計素描,以及設計史、設計概論等通識課構成,甚至有院校還開設繪畫課程。在專業核心課階段主要依據表現媒介、方式來設置相應課程,如海報、包裝、標志、書籍、品牌等,即便有些院校自認為改革加了些新課,也僅僅是根據市場新媒介而設置了相關課程,如界面、網頁等。選修課也是如此,根據不同媒介、方式設置了課程。
此類課程體系在新時代有了很大弊端,培養的學生只會自己學過的單一方向,各自掌握如書籍、包裝等技能,而缺少了綜合研究及系統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科技發展的智能時代,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完成一般性工作。如阿里的魯班系統,一秒8000張海報,對設計師產生極大挑戰,而且該系統還具有學習能力,通過喂養不斷學習,各種版式、風格、方法被熟練掌握,我們傳統培養的設計技能被機器一鍵解決。當然現在還在初級階段,只是簡單的頁面廣告設計,可以想象在不遠的未來,該系統能夠把設計史經典范式、風格學習之后,那對現有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沖擊之大難以想象。
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視覺傳達設計究竟需要給學生教什么,及培養什么樣的人值得我們重新思考。需要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質出發,解構現有課程體系框架,從專業本質出發進行課程體系的重構是現今有效的改革思路。
三、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改革背景
長期以來國內高校持續進行著關于設計教學的改革,設計教學中改革步伐、代表性強的時期主要集中于改革開放之后。如從工藝美術到平面設計再到視覺傳達設計持續推進狀態。2000年國內具有代表性的設計教學改革高校中,南京藝術學院率先進行了極具大膽的教學改革,采取完全開放式的學分制,號稱學生人手一張課程表,自己制定培養方案,只是由于各分院執行度不同,管理制度不匹配導致該改革無疾而終。這是目前國內可知最早、最徹底的一次全開放式的教學改革嘗試,其課程體系也呈開放模式,不過具體開設的課程還是受傳統平面設計影響,其改革最大特色是完全學分制的開放式模式。2015年開始至今中央美術學院進行開放式完全學分制改革,打破傳統專業媒介劃分課程的設置,以學科知識點為基礎,學生自主選課為手段,培養具有一專多能、掌握綜合研究與設計的能力。中國美術學院在2018年成立了創新設計學院,是中國美術學院面向未來社會發展而建立的創新設計教學實驗區,以跨界、開放、前瞻和引領為特色。
現在南京藝術學院的課程體系以知識結構來劃分課程,解構原平面設計課程體系,從形態、風格、類型等角度進行重構。但視覺傳達設計下又劃分了平面設計、數字媒體等方向,因此課程體系還不能說完全反映視覺傳達專業本質。中國美術學院課程改革正在進行不便評述??梢哉f中央美術學院的課程改革是目前可知國內最徹底的,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質出發,從知識結構入手,徹底抹除了平面設計課程體系的影響,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綜合研究能力的培養。其課程體系完全拋棄了平面設計課程對學生基本設計能力的培養,及設計媒介等知識點的傳授,大把精力放在跨界性設計思維、方法及課題研究能力的培養層面。還有一個弊端是學生的自我學習及對專業系統的掌控能力,專業學習的銜接連貫性有待考驗。
上述改革不再以設計行業、媒介發展等設置課程,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新的專業方向,如社會設計、創新設計、溝通設計等,不管這些新設置專業名稱是否合理可行,但其代表了當前國內設計教育的前沿動態,也在逐步的和國外縮小差距。專業改革的核心是課程體系的改革,首先必須認真思考專業本質,然后才能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目標。
四、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建構
關于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的建構,結合當前業態其專業本質可解讀為:以視覺方式為主同時結合五感體驗,通過信息的傳達完成溝通目的。是一種基于大視覺語境下的大設計,不是某一類型的局部性設計。主要致力于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等層面的關系。關注設計倫理、服務功能、信息傳達及系統整合等層面內涵。本身是一個整合多領域、多學科知識結構來完成對視覺信息的體驗與傳播的門類,重新梳理培養模式是必要的。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設計正走向開放性、互動性、多元性。打破傳統以媒介、類型劃分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精簡知識傳輸過程中的重復現象,采取以信息溝通為遵旨、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方法及研究能力為目的。突破傳統以媒介、類型等表皮劃分專業導致學生培養的方向固化的壁壘,代之以知識結構的模塊化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增加通識課程廣度,形成多元教學模式
視覺傳達設計的跨界性與綜合性特征,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擁有多元視角、寬泛的通識知識是必須的。因此緊扣視覺傳達專業本質需求,可增加學科之外但又息息相關的課程,改變現有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單一局面。如平常看似與設計無關的敘事理論、文化歷史、科技發展史等,雖然在設計的初級階段不會起明顯作用,但是在掌握基本設計技能之后需要進行創新性系統設計時卻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可開設心理學、傳播學、文藝學、文化史、科技史等課程,同時改變傳統單一的授課模式,采取以課堂、講座、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共同完成通識教學。
(二)解構現有課程體系,形成模塊化知識結構
現有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有太多以媒介或形式來設置的課程,在教學中有些內容出現了重復,如海報設計與廣告設計授課內容重疊度很高。因此以專業知識結構入手重構現有課程體系。如把海報、書籍、包裝、標志等不同的設計類別,統歸為視覺類型,全局把握視覺傳達設計類型;把網頁、界面、紙張印刷等知識歸為視覺媒介課程,通識根據科技進步,媒介發展授課內容隨之更新;視覺傳達設計表現形態多樣,有平面、立體、移動等,因此開設視覺形態一門課程。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對與視覺藝術風格樣式的認知,課開設視覺風格課程,以訓練學生對經典視覺形式的認知與把握。
(三)增加視覺溝通新方法,結合五感體驗新思路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出現新的媒介、技術及知識體系,自然會涌現出許多意視覺為主的新溝通方式,根據這種新發展隨時更新課程。在掌握傳統視覺溝通的形態、媒介、類型等知識點之外,依據科技發展提出的技術思潮,增設交互設計、動態影像設計、虛擬現實技術、參數化設計、聲音設計、通感設計等溝通方法新課程。
(四)注重研究能力的培養,開設綜合性專題課程
視覺傳達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跨界性的專業,所培養的人需要是具有綜合性研究能力,能夠調動一切資源進行系統設計的人,這才是符合當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培養的是具有創新思維,同時有一定的通識知識進行跨界統籌,如導演般的系統設計人才,而不是掌握單一技能的繪圖工。因此在三年級開始開設綜合敘事、系統設計、實驗性設計及社會設計等課程,著重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與系統設計的能力。
五、結語
近兩年國內高校關于視覺傳達設計培養模式的改革越來越多,但大部分只是在原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數字媒體的課程,潛意識中認為視覺傳達設計就是平面設計與數字媒體結合。但是把原本兩門自成體系的培養模式簡單相加,課程難免出現臃腫、遺漏等情況,無法形成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以平面設計課程為基礎,增加數字媒體課程內容,由于學分學時的限制,課程的系統性很容易被破壞。因此本文認為徹底解構原課程體系,以知識結構為指導,緊以專業本質為指導重構課程體系,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花弟.新時期中國平面設計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6.
[2]張如畫.當代高校視覺傳達設計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現代裝飾(理論),2015.
[3]曹方主編.視覺傳達設計原理[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