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平 藍嬋婷 黃麗華
【摘要】:闡述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背景下構建學業預警機制的必要性,以N學院實行的學業預警機制為例,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 學分制 學業預警 存在問題 改進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實行學分制。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因材施教和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的使教學內容和學科設置緊跟社會的發展需要,使大學管理更靈活、開放和富有創造性【1】。
一、構建學業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但是實行完全學分制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首先,學分制打破了班級化學生管理模式,同一個行政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可以選擇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上課,互相間接觸交流的時間減少,集體觀念淡化, 輔導員的凝聚力減弱,同學之間缺乏相互督促。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有了較大的自主性和隨意性,因此部分自覺性不夠的學生沉迷網絡和游戲等,出現遲到、逃課、厭學等現象。其次,學生選課時未必能考慮到學習的系統性、連續性和科學性,盲目選課不僅會使得知識體系得不到完善,更有可能導致學生所修的學分結構不符合教學計劃要求,最終影響學生正常畢業。
為保障學分制能夠順利推行,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一些高校同時建立了學業預警機制。學校根據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的具體要求,對學生每學年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分析,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不良情況,進行及時提示、告知和幫扶。通過學校、家長跟學生本人三方配合協作,采取有效的防范或補救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因此,學業預警是一種信息反饋和危機干預的機制。學籍預警機制關注學生學習成長關鍵環節,及時警示學生,同時保證及時向學生家庭反映學生真實狀況,促進學校與學生家庭緊密溝通,彌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斷層,有效預防和減少學生學業問題帶來的各種矛盾和困難。
本文以實行完全學分制的N學院為例,探討學業預警機制目前可能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進一步完善學業預警機制的建議。
二、學分制下N學院學業預警存在的問題
首先什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良狀況,評價指標如何選取以是學業預警最先值得考慮的問題。N學院是以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或每學期/每學年獲得的學分為預警依據,判斷學生是否達到預警設置的閥值。達到對應條件的,按輕重程度分別給與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三個等級的警告。這種以一階段的學習結果為評價指標的預警方式,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這種方式存在一道清晰的輪廓線,具有邏輯上的簡約性,對于行政部門而言也更具備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一)這種預警雖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學生走向更惡劣的結果,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卻難以被及時發現、警示和糾正,因此仍然屬于一種“亡羊補牢”式的事后補救型預警。普渡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那些曾經被亮黃燈,即處在中度學業失敗危險的學生,收到預警郵件后會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好。而那些直接被亮紅燈,即處于高危群體的學生,即便收到了預警郵件,他們在課堂表現上也不會有太大改觀[ ]。越及時發現問題,越早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越容易將不好的傾向消除在萌芽中。因此預警工作的重心應該前移,更加注重對原因和過程的考查,將傳統的“事后處置”、“事后補救”轉變為“事前和事中預防”。
(二)這種預警未能及時發現所修學分是否符合其教學計劃的要求,如出現多選、誤選、漏選等情況,最終還可能影響學生正常畢業。專業的自由轉換、課程的自主選擇等使得學生所修課程變得異常混亂,對于一些學習積極性不足、選課要求不明確的學生,經常臨近畢業資格審核時才發現自己某些模塊學分不足等情況導致不能正常畢業。
三、完善學業預警機制,增加防錯型預警環節
針對上述的問題,筆者認為學校不應單純以考核成績和獲得學分作為預警依據和內容,學??梢跃C合學生的考勤情況、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學籍異動情況、選課情況等多元評價指標,根據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適當增加考勤預警、學籍異動預警、選課預警等幾類防錯型的預警環節,使學業預警更具備未雨綢繆的前瞻性,能夠對學生的錯誤行為和結果做到提前預防,讓學生付出的代價更小,成本更低。
(一)考勤預警
學分制按教學班上課導致行政班約束力減弱,學生可能遲到、早退、逃課、厭學等問題。學校應嚴格課堂紀律,建立考勤預警機制。通過引進教學綜合服務平臺統,統計學生出勤率、課程教學活動參與度,分析出勤情況和課堂課后表現,及時對存在問題的學生發出警示。針對學生的不同狀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對于無故缺勤學生應進行嚴肅的批評,避免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對于厭學或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對于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則可以采取高年級或者班里學習優秀的學生對其進行學業上的輔導;對于沒有學習動力的同學,則應讓他們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二)學籍異動預警
學分制下學生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內根據自己的學業情況選擇畢業時間,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選擇修讀的專業。然而這種彈性的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休學的學生應在規定的時間返校復學,超過期限未辦理復學的學生將有被注銷學籍的風險。延遲畢業的學生應在最長學習期限內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否則將永久結業,甚至肄業。因此,學校必修建立學籍異動預警機制,對學生和家長提前發出警示,以免釀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后果,引發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種種矛盾。又比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實行零門檻的自由轉專業,特別在民辦高校,每學期轉專業人數高達數百人。有些學生在已修完原專業大多數專業課的情況下申請轉入到新的專業,教學管理部門只承認少部分課程,其余的只能互認到任意選修課,導致學分結構嚴重失衡而不能按時畢業。因此,申請轉專業前教務系統應提前告知學生這種學籍異動存在的風險,預測已修讀的課程哪些能夠進行學分互認,以及轉專業后可能延長的修讀年限,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良好的學習規劃。
(三)選課預警
1、學生進入學校前,學校為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進入學校后,教學管理部門為學生解讀人才培養方案、對必修課和選修課等各模塊的學分要求進行詳細的說明。由于學生身份標簽的復雜性(包括層次、專業、專業方向、特色班、中外聯合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等)、多重性(多種標簽的組合)和動態性(轉專業、項目變更等),給教學管理部門做好選課指導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選課期間,教務老師難以兼顧每一位學生的選課工作,進行細致的個性化指導。另一方面,學生長期接受應試教育, 已經養成了一切聽從學校安排、被動接受課程安排的習慣, 實行完全學分制后學生有了選課的自主權,反而不知所措【3】,從而盲目選課,隨意選課。最終出現多選、誤選、漏選等情況,影響了正常畢業。為此,學校應加快選課預警相關系統的建設,減輕師生選課壓力,為學生正確選課保駕護航。每學期的選課期間,學籍系統通過微信平臺給學生推送當前學業審查情況,確保學生了解自己各模塊學分修讀情況,同時為避免選課出現從眾跟風、避難趨易、混湊學分等現象,選課系統應結合個性化培養方案,按各模塊學分的比例為學生推薦每學期應修的課程,以建議取代限制的方式,保證滿足學生畢業要求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課程。
四、結語
構建學業預警機制,能有效地監測到學生在學分制實行過程中的困難、問題和危機情況。在學分制背景下,實施學籍預警機制進一步彰顯了大學教育以“生”為本、構建和諧教育的理念。在具體構建和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高職院校根據自身實際,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韓超.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2012,(11).
【2】 野金花,于曉秋,周曉晶,高德寶,朗迪,秦輝.基于判別分析法的大學生學業預警模型建立[J].社會科學前沿,2018,7(8):1149-1156.
【3】 徐才千.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學習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