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舞臺藝術實踐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課程, 它不僅要求演唱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先天嗓音條件和后天訓練出得較好演唱能力, 更需要有較好肢體協調能力來駕馭舞臺表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雙會歌唱的眼睛, 才能增強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從而為其聲樂表演增添色彩。本文主要講述眼神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眼神交流;聲樂演唱;重要性
聲樂舞臺藝術表演中,無論是獨唱還是對唱甚至合唱等形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演”,而眼神則在聲樂表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現主要是吸引觀眾眼球,抓住觀眾的心,促進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使演員的情感得到傳遞,眼神交流在演員與觀眾之間形成一道藝術傳遞的橋梁,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
一、聲樂演唱中眼神的交流
聲樂,是一種帶敘述性的語言表達方式,搭配上音樂旋律,最后發出高品質,有內涵的樂音。如何理解音樂的內涵?我認為應當做到兩點。第一點就是學唱歌曲之前應當做好課前工作,包括對作詞家和作曲家一度創作的分析理解,正確的理解作詞家和作曲家所表達的用意以及刻畫的人物形象和情景。無論是一顰一笑一回眸,還是一跪一拜一叩首,都應當嚴格遵守詞曲家的用意。遵循第二點則是演唱者在基于對作品正確的理解之上,融入適當的情緒、運用眼神與觀眾進行交流,從而使觀眾發自內心體會到表演者的情緒,也被稱之為二度創作。演唱者在對音樂進行二度創造的過程中,應當賦予音樂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通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對原作品予以補充和豐富,以達到詞曲作家的要求,甚至超出詞曲作家的預想,使音樂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
如何演唱出有內涵的樂音?藝術大師達芬奇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也都聽過“眼睛會說話”。在整個聲樂演唱的過程中,細微的面部,眼睛神態變化可以深刻地表達音樂和聲音傳遞不了的細膩情感,使觀眾也為之動容,如果缺少了眼神的交流,整個作品就會變得死氣沉沉,觀眾感受不到表演者所傳遞的情感,那么表演者就不能詮釋這首作品,使原作品失去它原有的魅力。聲樂演唱中的“眉目傳情”,演唱時眉毛和眼神的結合使面部表情更加生動,挑眉時我們的眼睛會不自覺地瞪大,此時的眼睛稱之為有神。皺著眉頭情緒低落,眼睛向下,難過的情緒會體現得淋漓盡致。除此開心和難過的兩大反差情緒之外,古靈精怪、疑惑不解、大吃一驚等表情都是通過面部器官搭配起來共同表現出來的。我們在演唱作品時,眼神的充分運用可以體現出表演者的靈氣,基于科學的發聲方法和這樣要求下發出的聲音便更加有內涵。
二、肢體配合有助于眼神的運用
《毛詩序》中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永歌之不足,然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里強調的是舞蹈是情感抒情的最高層次。但歌唱與舞蹈一個是聲音傳遞情感,肢體為輔助;一個是肢體舞動傳遞情感,聲音為輔助。當演唱者在演唱途中情至深處之時,眼神會隨著歌曲的曲意不斷產生變化,時而柔美、時而堅定,在眼神變化的途中,肢體也會隨之自由的擺動。倘若表演者站在舞臺上,眼神里充滿內涵,但肢體僵硬,便也傳達不了內心的真實情感給觀眾。因此表演者在通過眼神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之時,不妨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使舞臺的調度更加和諧、表演者眼神和肢體更加融合、觀眾體驗更加深刻,舞臺效果更加完美。
三、眼神訓練
(一)訓練眼神可以通過上下左右的方向和眼睛畫圈的方法來訓練眼睛的靈活性。遠距離聚焦對于在舞臺上進行聲樂演唱和舞蹈表演的人尤其重要,由此練就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將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傳遞出去才能在音樂中自如的交流。
(二)面對鏡子,嘗試用眼睛表達內心的情感,表達歡樂、悲傷、喜悅、震驚等眼神,也可以模仿舞臺經驗豐富的演員的眼神,學習他們在照相機定格的一瞬間是如何運用眼睛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三)觀眾意識。當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與觀眾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當我們在進行調度的任何時候都不能背對觀眾,使整個舞臺看起來都非常適當得體,是觀眾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演員的眼睛,讓觀眾在第一時間里見演員內心復雜的情感,用眼神對觀眾進行引導,防止觀眾出戲。
四、結語
作為舞臺上表演的演員,與觀眾的關系非常密切。如何能夠更好地在演出中與觀眾進行交流,除了對作品進行一定的剖析和了解,還需要我們全身心的投入角色。演員利用自己的演出經驗,系統的參與表演創作,其本身就是我挑戰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總之只有演員做到了,眼中有物,方能以物說情,倚物傳情,方能感染觀眾,打動人心。
參考文獻:
[1]林娜珊.戲曲表演中“眼神”的訓練與運用[J]大眾文藝2019(12):142-143.
[2]王旋.淺談戲劇表演藝術中的交流[J]戲劇之家,2019(8):26.
[3]廖倩茹.淺析戲曲花旦表演中的眼神之美[J]大眾文藝2016(14):170.
作者簡介:涂秀娟(1996.11.1),女,漢族,四川綿陽,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