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軍 聶洪濤
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因子分析法等構建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操作層三個目錄層次構成,其中包括6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該指標體系既關注體育教師自身內涵建設評價,又聚焦教師成長外部環境激勵,由內到外,有主到次,全面而詳實的關注體育教師發展,實現教師教學能力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組織戰略與教學效果評價相結合的管理體系。
關鍵詞: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指標體系;評價
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是學校體育課程質量的重要保障,是衡量體育教師教學水平高低和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體育教師能力結構中最應具備的能力。良好的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能有效促進體育教學能力的發展,逐步完成高校體育教育賦予的使命和新時期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新訴求。要科學評價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應綜合考慮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和構成教學能力各種因素,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1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1.1資料來源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以主題為:“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進行數據檢索,共檢索有效文獻625篇文獻;其中,期刊文獻348篇,碩士論文196篇,博士論文81;依據是否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圍繞文獻所設計指標內容對獲得625篇文獻進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通過咨詢體育教學專家,和一線體育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設計五級李克特式半結構式量表,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量表各層面以及總量表進行同質性信度計算﹑檢驗,對量表各題項得分與總相關效度進行分析。
2)因子分析法:利用因子分析從量表所度量的一系列變量中分離或提取一些公共因子,將變量作系統分類,研究態度量表﹑意見式量表﹑看法式量表以及整個問卷的結構效度。
3)德爾菲法:針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根據體育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和分目標,設計反映目標屬性的指標,對所設計的指標做出專家調查表,讓專家給出指標建議,對指標體系進行取舍或重要程度排序。
2 結果與分析
2.1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初選
對獲得625篇文獻中設計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對于意義相近指標進行整合,統計指標出現的頻次。作為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的一級指標,所獲得14項指標給本文研究帶來很大挑戰,統計分析會變的越來越復雜,特別是變量之間存在交互關系時,并不一定獲得準確結果,因為收集到的指標之間往往存在較多的重疊信息,干擾了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其目的就是縮減原有變量,用盡可能少的因子變量反映原有變量的信息,潛在的要求是原有變量之間要有相關性。
2.2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測試
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對原有變量進行相關分析。本文通過采用李克特式五級量表,對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6所高校實施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83份,收回183份,回收率100%。將獲得數據輸入SPSS統計軟件進行相關分析,本樣本KMO值為0.713(一般而言,KMO度量標準認為0.6以上適合作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體檢驗值為500.178,顯著性水平為0.000(P<0.05),認為指標之間并非獨立,適合作因子分析。
2.3提取公共因子
提取公因子將得到樣本數據輸入SPSS17.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相關系數矩陣特征根值,并按特征值大于1標準提取公因子;同時為使得每個變量相對于某一個因子重要程度更加明確,含義更加清楚,采用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
通過因子矩陣旋轉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原有的14個指標提取為6個公因子,從表3來看,得到的4個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并且其累計率為86.239%,說明提取6個公因子能解釋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并且通過得到因子分析碎石圖來看,提取6個公共因子對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的信息解釋具有顯著的作用。第一個因子刻畫了原有總方差14指標中的3.822,為解釋的方差最大,解釋貢獻率為27.3%,下面依次遞減。
2.4各因素對公共因子貢獻度分析
確定的公共因子僅僅是原有變量的重新組構,那原有每個變量對于某個公因子的重要程度如何,公因子如何命名以體現變量在現實中的意義呢?要通過旋轉后因子矩陣分析。通過旋轉后原變量對公共因子貢獻得分來看,A4、A10、A11、A12對公因子1的貢獻得分高,故我們稱它們為“教學整合能力”;A2、A9對公因子2貢獻得分高,我們稱為“教學實施能力”;A7、A13、A14對公因子3貢獻得分最高,我們稱為“教學研究能力”;A5、A6對公因子4貢獻得分高,我們它們稱為“教學創新能力”;A1、A3對公因子5貢獻得分高,我們稱它們為“教學理解能力”;A8對公因子6的貢獻得分高,我們稱為“教學設計能力”。因此,通過因子分析方法確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一級指標為:教學整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學理解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6項指標。
雖然一級指標的確定通過因子分析法實現的,但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依然以高校人才培養為目標,或匹配于人才培養模式。只有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合理的情況下,符合預設目標的學習產出或教育結果才是有效的,對能夠促進學生產出的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價才有實際意義?;谝陨戏治龃_定教學整理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學理解能力為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一級指標。當然,6項指標并非各種獨立因素,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體育教師教學整合能力是根據學生實際需求組合教學內容的能力。隨著信息時代到來,學生對于體育的訴求不斷變化,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教師汲取多元化教育資源,使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和手段,迎合大學生對體育課程需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教學實施能力是教師在教學課堂展開教學的能力。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完成。教學研究能力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按照學術研究的方式從事教學研究所體現出來的學術性彰顯程度最高的一種教學能力。“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表明教和研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二者在辨證狀態下協同發展。教學研究首先,它作為一種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所體現的能力,離開了教學過程,教學研究無從談起;其次,作為學術性彰顯程度最高的一種教學能力,它離不開研究要素;它不僅是教師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的體現,同時也是教師自覺參與教學、研究教學、進行教學交流,推動教學實踐成果理論化與公開化的一種基本素養。教學創新能力是教師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創新活動的能力。創新能力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中最重要一項,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阻礙了學生的學習。教師理解能力是基于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展開的教學能力。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知識傳遞過程,而是課堂知識的重構和建構過程,這一過程實現基礎是對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和實踐經驗的考量。因此各要素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有嚙合關系,整合、實施、研究、理解、設計、創新六要素圍繞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嚙合程度和轉動狀態即反映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效果(學習產出),任何一個要素的“失靈”都會影響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最終效果,也會造成其他要素嚙合狀態不好,從而影響到高校體育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依據同樣的方法確立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在此不再詳細贅述。最終確立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下圖2所示)
3 結論
通過專家訪談、資料查閱和三輪專家咨詢,確立較為完善的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構成,目標層體現該指標體現核心內容,是構建指標體系的邏輯起點,貫穿于整個指標體系構建過程;準則層是對目標層進一步分解和細化;方案層是該指標具體操作層面,該層面指標體系盡量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原則。本指標體系的設計基于當前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戰略,并通過多維度、多方面和多層次關注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既符合當前所倡導“以人為本”人本主義理念,也符合關注課程建設,促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既關注體育教師自身內涵建設評價,也不失影響自身成長外部環境激勵,由內到外,有主到次,全面而詳實的關注體育教師發展,實現教師教學能力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組織戰略與教學效果評價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在教師方面:促進體育教師對課程內涵及其有效教學特征的把握,培養和提高體育教師根據實際課堂教學的特點和需要自己建構新教學模式的教學能力;在教學方面:豐富高校體育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為體育教學中靈活選擇教學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在高校體育教學理論和體育教學實踐之間具有支架意義;在學生方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研究品質,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體育教學在學生生成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凸顯學生主體生命價值和意義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2000(1):64-71
[2]陳培友.體育科研統計應用理論與實務[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3
[3]宋明江.論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特征、支點與趨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2):49-52
[4]周萍,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