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宇
在世界各種民俗活動中,各民族都是穿著本民族的服裝,現代的漢民族卻遺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三代時期,一直到宋明,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服飾體系。漢服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美學價值、思想價值、歷史價值、民族服飾價值、經濟價值等。漢服文化的價值不僅是漢族博大精深的服飾體系的顯現,更是幾千年來漢族的禮儀文化的象征。因此,研究漢服文化的內在價值,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國民精神的啟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輝煌華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漢民族服飾同樣是世界服裝藝術史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漢服獨領風騷兩千余年,并對中華周邊各民族的服裝文化發展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上溯炎黃,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下至宋明,連綿幾千年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
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漢服作為漢族人的文化象征受到廣泛關注,其本質就是人們通過漢族文化歸屬感。全世界孔子學院的建立,世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漢服是禮儀文化的載體同時被廣泛關注。全國各地穿著漢服舉行各種傳統祭祀、傳統節日等活動,全面宣傳傳統文化,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漢服復興運動。
《左傳·定公十年》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多少年來,我們一直以“禮儀之邦”、“衣冠上國”自居。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我們在現代化的潮流下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
近年來,我國街頭時常能見到一些身著漢服,閑庭信步的年青人,他們衣袂當風,佩環叮咚,引得路人紛紛側目,而我,正是其中的一員。大多數人也許會疑惑:他們為什么穿著古裝?更甚者,會有人用或嘲笑,或厭惡的語氣對身邊人說:“你瞧瞧,他們是不是日本/韓國人?穿著和服/韓服就敢上街!”每到這時,不禁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不是漢朝的服飾,她從夏商而來,經歷千年風雨,一直作為漢族的衣冠,直到清政府強令“剃發易服”,所以不能稱作古裝;和服和韓服,都是由漢服演變而成,可以說是父與子的關系,但如今我們自己竟已不知了么!
筆者曾經看過一張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合影,其他五十五個民族的同胞們身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只有漢族同胞穿著T恤和牛仔褲站在其中,顯得格格不入。當時只感覺萬分心痛,又隨手翻了翻其他的照片,終于發現,現在網絡上所有的合影中,漢族同胞身上穿的不是西式服裝就是旗袍唐裝,鮮見有漢服的身影。有人說復興漢服是無稽之談,我只想代所有漢族同胞問一句:“為什么漢族不能有自己的傳統服裝?”也有漢族同胞對漢服抱有十分排斥的態度,說漢服不能代表漢族,我亦想問:“難道唐裝就能代表漢族多少年的精神風貌了嗎?”搜狗百科上這么評價唐裝:唐裝較為廣泛的理解是指西式裁剪的滿族服飾,而不是唐朝的服裝。其實唐裝叫做“清裝”更為合適,而“唐裝”這一名詞非常不合適。西式裁剪、滿族服飾,沒有一點和“漢”有聯“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自衣冠,達于博遠?!比缃襁@句口號還在一位位同袍之間流傳,前輩們的不懈努力,如何不令我們敬佩?現在,是時候挑起復興華夏的重任了,從尋回漢家衣冠始,進而擴大到生活、藝術、技能、禮儀、精神。我們所要復興的,不僅是做起來不易,甚至連說起來都感覺厚重如斯。
最可悲的事莫過于禮儀之邦丟了禮儀,衣冠上國失了衣冠。放眼望去,有哪個民族如我們一般有著如此悠久且不曾中斷的歷史?有如此博大且深邃的文化?我不是贊成固步自封、閉關自守,我只是害怕我們一心向上生長,卻忘記了腳下的根基?!拔镉斜灸?,事有終始。知其先后,則近道矣?!蔽覀兊拿褡寰拖褚豢么髽洌挥懈畹俟?,才能茁壯成長。這根當然不是西方文明,而是經過千年發展形成的華夏文明,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隨著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繁榮,對于文化新要求的呼聲也是與日俱增,人們不再是固守陳舊的思想,對于優秀文化的渴望也愈加劇烈, 所以,"振興國學"成了一個新時代的愿景。一場漢服文化的復興運動正在悄然進行當中, 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傳承,是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在遵循漢服藝術歷史的前提下,社會潮流開始興盛"崇古風", 漢服元素正在被當下的人們認可與追求,甚至演變成一種潮流,繼而帶來一場文化的“復興運動”。
漢服復興運動愈加成為一種潮流。復興漢服,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當下中國人精神文化方式的一種豐富渠道。我國歷史文化豐富多彩,對于其他國家的多彩文化不應該只有羨慕和追捧。始于衣冠,達于博遠,對漢服的未來發展之路不能只在臆想中,更要從自身做起,熱愛并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
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下,漢服的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在借助新技術新思潮方式下努力探索出新的發展形式,能更加適應時代的變遷,也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助力。這也是漢服文化的未來之路。
(作者單位:山東省桓臺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