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郭曉蓓
青少年因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行為偏差,如果未能被及時疏導,還會進一步導致更嚴重的失范行為頻發。社會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理念,應當對青少年的失范行為進行積極干預。
近年來,青少年失范行為的案例屢有發生,其社會危害性也較為嚴重;因此幫助失范青少年回歸到正常生活軌道,并解決社會存在的安全隱患,是青少年社會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青少年失范行為產生原因
青少年階段正是生理和心理高速發展的時期,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產生失范行為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校園沖突是青少年群體中較為普遍的一種失范行為,常常表現為語言失范、對物失范以及對人失范等;其中對人的失范行為產生的危害后果最為嚴重,因為它不僅影響到沖突雙方的正常生活,同時也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中指出: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極為主要的影響,從青少年所處環境層面來看,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不僅受到家庭成員、學校老師的影響,還容易受到網絡媒體、社會成員的影響。
首先,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青少年的認知取向和價值觀念的形成不僅受到父母行為方式的影響,還受家庭成員關系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在我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觀的影響下,大多數父母對問題青少年采取的教育方式便是非打即罵,這種教育方式導致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往往較為緊張,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和失范行為傾向,從而成為失范行為的實施者和受害者。
其次,在校園環境方面,青少年與同伴、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部分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時,還會遭到同齡群體的嘲笑和排擠,導致他們產生仇恨和報復心理,從而助長了青少年失范行為的產生。
最后,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青少年與外界的交流溝通更加密切,尤其是各種網絡平臺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接觸外界的環境,讓他們更易與他人溝通,接受到的信息量也更大。然而與此同時,網絡媒體上的負面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校園失范行為的出現;例如影視片中“黑幫大哥”的形象以及“哥們兒義氣”等橋段會讓青少年產生模仿心理,成為失范行為產生的又一重要誘因。
對于產生失范行為的青少年,社會工作者要避免帶著有色眼鏡對其進行評判和指責,防止他們產生更為嚴重的逆反心理;同時要以一種平和平等的心態去對待這些青少年,幫助他們擺脫行為失范帶來的不良后果和影響。
2 社會交換理論對解決青少年失范行為問題的啟示
社會交換理論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切活動歸結為交換,認為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原因來自于對獎勵和酬賞的追逐。這種獎勵和酬賞既包括外在的實物,如金錢、禮物等;也包括內在的滿足感,如被尊敬和嘉獎等。
從青少年層面來看,其產生失范行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和肯定,繼而導致他們喪失自信。因此,可以借用該理論探討預防青少年失范行為的相關措施。
首先,對于青少年而言,出現失范行為一方面是出于對他人的報復和征服心理,另一方面是為了從他人對自己的懼怕和關注之中獲得滿足。這種快感和滿足感會導致青少年認為失范行為才是適合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錯誤的行為認知。在此可以借助社會交換理論中的成功命題,通過對青少年的有益行為進行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獎勵使其在正常的社會活動中能夠獲得自我成就感,取代實施失范行為帶來的滿足,最終從根本上扭轉青少年對失范行為的態度,減少不良行為的出現。
其次,社會交換理論中的價值命題強調某種行動的結果對個體帶來的價值越大,個體做出該行為的概率就會越高;而理性命題則強調行動者選擇行動方案時不僅要考慮價值最大化,還要考慮獲得成功的概率。對于青少年而言,當失范行為使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其實施失范行為的頻率也就越高。與此同時,他們也就不愿意再通過正常的交往模式和同齡群體之間進行交往。但是失范行為也會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后果,比如遭到受害者的報復、收到學校的處分、家長的懲罰、同齡群體的孤立等,這對行為人而言都會使得其心理上的滿足感有所減弱。因此,對于行為主體來說,雖然失范行為更容易讓他們獲得滿足感和快感,但其造成的后果又極易減損業已獲得的滿足感;而正常的社會交往在帶給青少年精神層面滿足的同時,還可能帶來其他方面的收獲。所以社會工作者在進行青少年失范干預相關工作時,可以引導青少年對正常交往和失范行為兩種獲得自我滿足感的方案進行比較,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行為抉擇。
最后,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侵犯—贊同命題提到,當一個人的不正當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懲罰時,這個人就會產生喜悅心理從而做出別人贊賞的行為。對于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其失范行為的產生往往受到次級小團體亞文化的影響。針對這一點,社會工作者可以就暴力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對青少年進行利弊講解,使其認識到失范行為是一種不正確甚至會違法的活動。同時,要積極輔以心理疏導和法律知識的普及,鼓勵他們與同學、老師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互動網絡,學會尊重、幫助、給予等優良品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從內心對失范行為產生抵觸情緒。
總的來說,青少年失范行為的治理不僅要依靠青少年自身的行為方式和認知觀念的轉變,也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全社會積極對越軌青少年進行引導,為其健康行為模式養成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體系。幫助青少年建立起能夠與父母、老師、同學進行良好互動的溝通網絡,從而及時擺脫失范行為的不良影響,過上幸福的生活。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