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霞
“構成藝術”最初是從香港引進到我國的設計基礎教育中,作為一種基礎專業課程出現在設計教育體系中。伴隨時代的發展,“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也在不斷深化,其教學體系和教學課程不斷完善中,在這其中,“構成藝術”的教學也在不斷蛻變,而這一蛻變過程也引起了業內的廣泛討論。為了盡早的完善“構成藝術”的教學,將其導向科學、合理的軌道上,必須賦予“構成藝術”全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式。就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而言,“構成藝術”的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可以讓這門基礎課程更加的系統、科學、規范、合理。
1 構成藝術在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作用
構圖是現代設計的基礎,“構成藝術”是建筑裝飾工程的基本必修課,是學生進入設計領域之前由教師帶領進行的嚴格而系統的訓練。這種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裝飾工程技術教學中,受限于教材的薄弱,以及年齡、閱歷的限制,學生審美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約。“構成藝術”是一門基礎課程,它主要研究二維空間設計元素的內部形式律和構成原理,在設計實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構成藝術”滲透到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中,使得建筑裝飾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增強了學生對藝術的敏感性,培養了學生的博大思維和創新能力。
2 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構成藝術教學現狀
在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中,“構成藝術”是其學習的基礎科目之一,在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這門科目的目的就在于指導本專業的學生體會“美”的構成、利用不同的元素進行創造“美”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掌握“美”的構成規律,并應用這種規律在所學專業技術上,可以說,這正是“構成藝術”教學的重要所在。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這一點,導致在教學中不重視“構成藝術”的交互性,造成這種現象,既是因為當前教材相對薄弱,也是因為教師對其掌握的不夠全面。而在學生方面,對于“構成藝術”的不重視,也是因為傳統陳舊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式所影響。
3 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構成藝術教學改革
3.1 教學體系改革
在教學體系的改革上,一方面學校要“重基礎、寬口徑”;另一方面,要“有效結合理論與實踐”,具體內容如下:
在“重基礎、寬口徑”上,增加基礎課的比例,重視基礎課的學習,當前我國對于專業的劃分越來越細,因此需要重新認識基礎課程,并加大對于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在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上,培養和加強“構成藝術”的教學體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此外,還需要提供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和平臺,是學生在學習“構成藝術”的過程中,能夠把所學有效的應用于實踐當中。例如,平面設計中應用“平面構成”;色彩搭配上應用“色彩構成”;立體塑造上應用“立體構成”。在實踐中應用三大構成,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檢驗,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實踐能力。為此,在進行“構成藝術”的教學改革中,其教學體系務必做到承上啟下,使其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更加的完善和成熟,實現現代教育的“教學、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的體系模式。
3.2 教學方式改革
在教學方式上,一方面要加深“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要“培養創新思維”。在具體內容上:
加強課堂上以及課后的師生交流,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同時本院校的教師之間、不同院校的教師之間的交流也要緊密起來。最終達成共同促進,相互發展的目的,實現教學相長,相互學習。例如,利用“微信”平臺進行作業的布置和批改;設立討論平臺;定期舉辦專家講座,邀請其他院校的教師交流互動;保持藝術觀念的更新等。
設計是最需要創新思維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授課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講授“構成藝術”的理論知識時,通過一些課堂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達到對知識的再次理解和鞏固;提倡對圖形的構思,分解以及組合,形成新的的圖形,來達到創造的目的。
4 結論
綜上所述,“與時俱進”的精神始終貫穿于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中,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都在催促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其中,“構成藝術”的教學在該專業中有著重要意義,而對“構成藝術”的教學改革,直接影響到該專業的未來發展。因此,必須應用該專業以及社會提出的要求進行教育改革,設計全新的知識結構、教育體系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教育。
課題:1.2017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名稱:《高職院校“構成藝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為例》,項目編號:173244;2.重慶市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項目,名稱: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構成藝術》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QGJ17167B。
(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