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施亞 黃進
引言:不同于部屬高校更加側重于頂尖學術研究的層次與高度,地方高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及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擔負著人才培養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當前教育改革對教師隊伍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師資隊伍體系建設的現狀,著力從“雙師型”視角切入,分析地方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矛盾和不足之處,探索出地方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向上的適宜之道,對當前師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性建議并加以優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談到了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對于各級各類分層教育中師資隊伍建設進行了全局性,戰略性的謀劃與部署。目前,我國眾多高校也將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能力提升、教育教學發展機制等針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等密切相關的部分納入學校長期發展規劃的重點。教育部在2012年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意見中強調地方高校最為突出的辦學宗旨及目標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則是以提升學生能力和實踐為重點,最終達到反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現階段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的主體與熱點,也是重點與難點。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常態,地方高校師資建設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教師隊伍在結合地方高校服務城市發展定位,教育規劃目標和人才戰略的基礎上,卓有成效地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的功能,是高等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對策研究課題中值得冷思考的一個重要環節。
1 “雙師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雙師型”概念于1990年首次提出,《國家教委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 “雙師”教師一般指既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工作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因此,“雙師型”教師不僅具有寬厚的行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須具備將行業職業知識及實踐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學過程的能力。地方高校以應用型本科及職業院校居多,其辦學定位與應用型產業密切相關,高等教育日趨走向大眾化。據統計,1999年到2015年9月,全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達到373所,約占我國本科院校數量的1/6。新建本科院校將更為突出應用、實用的特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日益成為地方院校的辦學宗旨和理念。這一理念的轉變也從側面要求地方高校教師要具備面向產業、學業、管理、科研以及服務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具有與業界相匹配的職業素養。培養一支教育觀念新、創新意識強、學識淵博、技能高超、師德高尚、有較強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任務越來越緊迫。
2 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分析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的古訓著重強調教師在知識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突出性及啟發性等特征,教師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關乎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進而影響高校綜合實力的高低。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大重要課題。高校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優劣,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水平、教學科研水平,進而關乎高校內涵式發展,學校招生規模等諸多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除有計劃地引進補充新教師外,還必須把現有教師的培訓培養當作師資隊伍建設長期的、基礎性的工作。地方高校在轉型發展的同時,更加側重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己任,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將“雙師型”教師的發展和培養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范疇,將教師個人的職業規劃與學校實際發展相結合,重視“雙師型”教師的業務能力提高,職業素養提升。
3 “雙師型”師資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當前,地方高校“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滿足日常教學需求,教師課時量未達標,學生實踐能力薄弱、理論知識不扎實、實踐課程設置不盡合理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上諸多因素對學生的就業情況產生影響。高水平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體系是高校賴以生存和良性發展的根基。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然從精英教育逐步轉向通識類大眾化的教育理念,更加多元化,更符合社會需求。
3.1 人才梯隊斷層,高層次人才緊缺
隨著地方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匱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滯后性與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間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高校與社會、高校與企業間的供求關系發展不均衡。地方高校現有的專任教師缺口逐步擴大,生師比結構已不盡合理,短時間內,高校招收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求,同時,學校無法在短時期內將師資補充到位。
無論是外部引進高層次人才還是學校內部培養現有教師,都存在許多困難。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是一項耗費耗時的過程,地方高校在引進學科技術帶頭人、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的客觀條件上受限較多。一方面,地方高校受財政撥款、政策力度支持上不占資源優勢,無法從根本上對人才引進起到資金物質上的保證;其次地方高校大多為新生院校,從歷史、品牌、學科平臺、搭建資源等方面無法與部屬級院校抗衡,不易獲得高層次人才的青睞;另一方面,地方各大高校間存在競爭關系,攬人才,搶人才現象不勝枚舉。
而從地方高校內部來看,要想在短期內提升學校整體師資質量,保證優質生源的連貫性,學校良好發展的可持續性,也實屬不易。從年齡上來看,地方應用型高校中,教師隊伍的年齡分布呈現不均衡的局面,人才梯隊斷層特征明顯。
3.2 師資結構不合理,培養機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的整體師資水平相對薄弱,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學術研究能力水平以及學校學科體系建設等方面不占優勢。學校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高水平的師資,學生的成長更需要高水平教師的指導。師資結構的科學性,人才隊伍培養的合理性是高校打造優質師資體系的一項重大又連續的任務,是長期并且持續性的過程。地方高校校內現有的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在在校專任教師數量上占比不大,具有研究生學歷(或學位)教師的總體比例偏低,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及比例無法達到需求標準。中青年骨干教師與大部分青年教師的職稱及資歷尚淺,能夠達到“雙師型”要求的教師更是寥寥。青年教師還未能形成成熟的理論知識體系,在實踐應用能力的操作上相對欠缺,從而無法卓有成效的全面開展教學。
多數地方高校有意識有目的的定期對學校教師開展培訓,將中青年骨干教師納入學校教師教學培養的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的舉措和形式離預期目標還有一段差距。很多地方高校將新進教職工入職培訓作為入職的第一堂課,讓新進教師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同時,對青年教師展開為期一年左右的跟蹤考核,對教師的課堂表現,課后認知實施全方位了解;定期或不定期通過開設講座、舉辦培訓等方式對在校教師進行培養。形式的單一與固定使得教師無法獲得海量的知識,信息更新也較為緩慢,教師能夠參與到校政、校企間合作的機會較少。
3.3 “雙師型”教師培養目標不明確,激勵與評價機制不全面
“雙師型”教師是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更加注重實用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產物,其定位與發展是要適應社會需求。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素養,豐富的教學經驗,更加要求教師能夠勝任具有相關專業性實踐性的實際操作,從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最終能夠指導實踐與教學的目的。然而,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對“雙師型”教師培養所需要優化和完善的內部資源并未加以開發和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部分地方高校仍舊側重于以科研重學術為導向,具有實踐型學科的經費支持力度往往不夠,資源的共享共建平臺尚未成熟,對應用型學科的扶持力度及投入程度傾斜不夠,相關學科的教師無法享受更優質的政策指導和能力提升。對于“雙師型”教師來說,如何平衡學術科研與實踐教學也是一大難題。就當前地方高校師資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晉升、評聘與績效薪酬分配息息相關,教師的職稱評定歷來注重論文發表的多寡、優劣,科研和教學普遍成為職稱評定的首要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長期奮戰在教學實踐一線的教師評定職稱的制約因素。
4 建設方向及對策
良好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地方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有序科學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地方高校應找準學校發展定位與目標,結合辦學宗旨和辦學特色,因地制宜地實施切實有效的、利于“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范式。適當加大對技能型人才的引進,建立健全的人才引進政策并合理改善、優化人才管理制度。對現有的具備“雙師型”授課資格的教師給予更多科研方面的支持,明確教師的科研教學課時等工作量。同時,地方高校應加強產學研配合,最大程度的發揮地方高校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的作用,做好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把關人。
“雙師型”視閾下,地方高校應抓住這一變革契機,培養并造就一支理論素質扎實過硬,實踐操作熟稔,彰顯學校特色的師資隊伍,夯實師資隊伍根基,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創新校政、校企合作路徑,為區域經濟提供智力支持,實現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項目《國際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資培訓路徑選擇與對策研究》 項目編號:TER2017-023。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