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關于哲學的兩大基礎派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派別。一直以來這兩個派別之間的爭討,便是對哲學問題的討論。可是,不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派別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某些哲學家而言,只不過是兩種稱為上的轉變而已。這也是人們在對劃分思想上不同的一種言語上的行為。甚至可以說是人們在將感覺的事物系統歸納后,得出結論,根據結論所進行的分類,一個結論便是“唯心主義者”,另一個結論便是“唯物主義者”。本文對于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思考,闡述自己對于哲學家是否真的應該分“唯心”和“唯物”派別的觀點。
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所有一切的基礎。唯物主義是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
一直以來有些問題很困擾本人——為什么要去劃分某某哲學家是“唯心主義者”還是“唯物主義者”?去扣上這樣的“帽子”在別人身上,這種行為是否真的值得去做?難道“唯心”就一定不對?“唯物”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便是——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這些哲學家不是正常人思想所認為的“唯心主義者”。換種說法就是:連一個正常人都明白的道理,哲學家會不明白嗎?那哲學家為什么還會說出令人詫異的說法呢?如此,便導致人們認為超出了物質的東西,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因為過分強調了精神。
在以前人們看來,如果什么問題解釋不了的,交給上帝是最好辦法。而在隨著人們對自然的物質內在的了解,人們漸漸脫離了原來的慣性方式,對上帝的依靠減少,自主去將感知或者感受到的轉化為認知,將認知轉化為簡單,將簡單轉化為了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即為人人不會去反駁的觀念,都稱之為真理的東西。而哲學恰恰相反,將簡單轉化為復雜,去想弄清最本質的東西,也可以說就是那些人們認為是真理的東西。這里用東西作為名詞可能不太準確。一旦,某些哲學家去研究了這些最深處本質的東西,當到達某種程度時,就會發現超出了物質的范圍,在現有的物質和精神都無法去感知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生,在哲學家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上,對這些本質東西做出自己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已經是在正常人認知的基礎上的認知了,可以說這種認知發生了進化,但是這進化的方向是對還是錯,便出現了人們說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而這方向的對錯便由是否更加貼近人們認知真理的角度來去決定的了。
舉個例子:一個物體——桌。人們肯定有這樣的反應,當某個人一指桌子,人們一定腦海中反應“桌子”這兩個字;某個人一說“桌子”這詞,大家腦海中反應各種各樣的桌子,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桌子,只是每個人腦海中“桌子”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同罷了。這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告訴人們,這個長得像桌子的東西,其實是叫椅子,這時候大部分人們第一反應是會嘲笑他,笑他愚昧,甚至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傻。實際上,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人們所謂的桌子在他們自己腦海中就是一個真理,是將“桌子”和真理相互建立起了聯系,這種聯系是已經固化了,所以人們覺得真理就是對的,這是無數代無數代人們留下的刻印,并且人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遵守這個真理,更加肯定了人們對真理的堅信。但是,當我們跳出來時,去追溯“桌子”前面的東西,最本質的,其實是——思維。準確說是人的思想,某一個人的思想。當第一個人說:這個長得像桌子的東西以后就叫桌子了。那么就是今天所說的桌子了。但當第一個人說:這個長得像桌子的東西以后叫椅子了。可見,在以后的發展中,人們會叫所有“桌子”為“椅子”,那么今天我們應該叫“椅子”而非“桌子”了。有人會覺得很可笑,說我這是空想,是已經脫離了物質的精神想法,是“唯心主義”,在假設一些可笑的無稽之談。事實上,當人們這樣想時,其實人們也還是在利用那兩個結論,依靠精神的第一反應,沒有去思考結論物質存在的精神性,便是完完全全的“正常的唯物主義者”了,因為正是這可笑的無稽之談,是打破了人們對真理的理解,人們第一反應是去拿起武器保護自己的真理不被打敗。如此一來,某些哲學家,但是是“唯心主義者”。這個問題便不破自解了。這些哲學家做的便是這類事情,他們建立在人們的認知之上去抹掉原來所有的認知,生成了一種新的認知,而往往這認知是已經超出了人們正常的認知范圍,讓人們覺得是“形而上學”,實際上,大部分這樣的認知是跳出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牢籠,得到“無形體”的自由罷了。
正常人們對于這個哲學家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的定義,究其本質,也還是人們心里的對于外在事物的感受罷了,如此這樣說,是不是也可以說所有定義“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的人們其實也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呢?
唯心還是唯物?可能在于哲學家看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認知世界,不論是唯心還是唯物,解決了最本質的問題,對哲學家自己來說,本身的唯心還是唯物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我們又何必去庸人自擾呢?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