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馬桂芬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稱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用它來武裝青年大學生的頭腦,這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需要。
1 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
1.1 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影響
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指出“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和國際共產主義的開創者,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
1.2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919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基礎。2018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在中國共產黨97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上確立為我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并在2018年3月憲法修訂中寫入憲法。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強大思想武器。
2 青年大學生踐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要性
2.1 青年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是與新時代共同前進、成長的一代。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提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他特別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第六次來到北京大學。他與當代青年對話、交流,體現了習總書記對他們的關注和關懷。
青年大學生站在新時代的前沿,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大學生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就像習近平主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
2.2 青年大學生的自身規律需要正確的引導
青年大學生的時代特征,除了他們擔負的時代責任之外,還有在這個時代他們自身的成長規律。習近平主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到,青年大學生正處于“小麥的灌漿期”,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知識體系還沒有搭建完成。受不良風氣影響,再加上不良網絡信息的泛濫,他們的價值觀還沒有塑造成型。所以在青年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遵循他們成長的規律,結合他們成長的特點。
3 青年大學生踐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路徑
正是因為青年大學生還處于這樣的時期,他們要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需要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引導。如何使這一思想入腦、入心,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呢?應做到以下幾點:
3.1 積極發揮高校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教師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當今的熱點問題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使這一思想生動化、具體化,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有助于大學生堅持自己的政治方向,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3.2 充分利用高校青馬工程的推動作用
為了幫助廣大青年大學生更好的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要充分發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作用。通過青馬班的培訓,讓學員真正地踐行“一日青馬人,一生青馬情”,做當代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使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永遠存在于青年一代的心中。青馬班同學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主動貫徹習近平主席的系列講話精神,勤奮好學,勇于擔當,起到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
3.3 青年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
當然從青年大學生自身來說,也要加強理論學習,既可以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也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書籍。在讀書的過程中結合我國現實,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審視自己、審視社會,慢慢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同時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
2018年7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談話中提到“讓廣大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而有夢、追夢、圓夢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必須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真正擔負起國家、人民、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
(作者單位:滄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