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婧 于耀東 孟繁玲
職稱評聘工作是高等院校每年的重要工作,是所有教職工關注的焦點,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點工作。職稱評聘既關系到個人的專業成長,又關系到自身的切身利益,更關乎到高校的干部聘任和干部提拔,所以職稱評聘具有導向性。筆者通過調研多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及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就高校職評中設置首聘名額的常見做法、學校目前的不足之處及完善方法談談粗淺的看法。
1 高校設置首聘名額的常見辦法
設置高級職務首聘名額的方法分三種情況:
1.1 按崗位數設置。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均是根據《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暫行辦法》(教人【2007】4號),控制教師高級職務的崗位總量。上海交通大學高級職務的崗位名額以學校給二級單位核定的五年規劃聘崗數為準,二級單位制定五年崗位規劃方案,方案中崗位數不得超過五年的總數。職稱評聘工作啟動前,二級單位報本年度專業技術崗位需求計劃、崗位職責及崗位條件匯總表,允許二級單位在崗位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每年可做微調。校內晉升、校外引進及破格均占名額。
1.2 按申報人數確定。蘇州大學和江南大學的高級職稱名額設置,均按照評審年度各部門符合相應高級職稱條件的申請總人數的一定比例來確定。中國石油大學則以通過同行專家評審人數的一定比例下達高級職稱名額。
1.3 結合多方面因素設置。華東師范大學的名額設置會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各學院高級比例、退休人數、申報人的水平、該單位前一年的晉升情況等等,以此來確定高級名額。
2 完善職稱評聘工作的思考
2.1 學校做好設崗規劃。原985的高校在十三五規劃時,就確立了高級職務的崗位數,每年的晉升名額依據設崗數只進行微調即可。建議依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崗位設置方案的批復,長遠發展規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盡快按學科建設目標分類設置專業技術職務崗位數量,職稱晉升的名額與學校的設崗規劃統一起來。學校控制崗位總量,也就控制了晉升高級的總量。二級單位根據崗位需要每年報學校審批崗位數。
2.2 二級單位做好崗位需求規劃。2007年5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暫行辦法》(教人【2007】4號),“辦法”規定崗位類別比例。目前,有的高校遠低于教育部確定的專業技術崗位總量,現有實際崗位總量較教育部確定的總量缺口很大,但正、副高級卻又超出教育部規定比例。所以,需要加大力氣梳理各類隊伍情況,調整結構,加大進人力度,增加隊伍規模,特別是教師隊伍的規模,教師崗位的人員應以進“兩頭”為主,即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應屆博士畢業生為主。由二級單位制定崗位需求、進人計劃,作為二級單位職稱名額的依據。第二年的名額,則再考慮前一年二級單位崗位進人完成情況,進行調整。鼓勵二級單位通過增加進人力度,來增加晉升高級名額。
2.3 提高數據統計科學性、準確性。按照學校現行的確定高級名額辦法,下名額前首先要有準確的符合條件的申報人數。但因程序上還沒有到人事處審核這一環節,只憑二級單位填寫匯總表來判斷申報人是否符合申報條件,往往會出現偏差;盡管二級單位進行了審核,但因時間非常緊張,有的單位審核不細致,每年都會報上不符合申報條件的人員。因此建議“誰審核誰負責”。按照各部門所報人員下名額后,如果部門報上不符合條件的人員,則從名額中減掉相應的人數。建議根據職務系列、學科的不同合理設置正高級比例,教師系列、一流學科、重點學科,教學科研任務重的學科適當增加比例。
2.4 科學修訂參照名額。目前下名額參照的是2010年設置的高級控制比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政策的變化以及學校的進步,這一參考比例是否還適應學校的發展,值得考慮。而且,參考比例為總的高級比例,沒有再細分正高級、副高級比例。建議根據教育部相關政策和學校現狀,以及學校未來的發展目標,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崗位參考比例,設置時既要考慮支持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特別是雙一流學科,還要兼顧一般學科、扶植新興交叉學科等,也要考慮教學型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發展。
2.5 發揮教授集體作用。職稱評聘最終是教學科研水平的較量,而教授是學校教學科研的主體。高校越來越重視發揮教授們的積極性,這也是“教授治校”的具體體現之一。建議建立“教授會議”制度,負責協助審核申報人材料,聽取審核通過的申報人的陳述報告,并對申報人進行學術水平評議,向院教授委員會推薦初步人選。
總之,職稱評聘的政策導向作用非常明確,我們受東華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展開研究,我們認為,職稱評聘方法的改變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推動,關系到教師隊伍的建設,進而關系到高校的發展。職評工作的科學、公正、公開、規范、合理是人事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做細、做好、做實,確保工作的萬無一失。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