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璇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老年人的失能形勢不容樂觀,同時老年人的健康情況也呈現出逐步下滑的趨勢。故此,通過相關研究對我國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所存在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存在個體差異性的老年人護理需求進行挖掘,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 老年人護理
由于老齡化問題的逐步加深,以及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開始聚焦于長期護理領域,并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人口老齡化以及社會經濟水平提升的大環境下,時刻關注著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問題。歐美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起步較早,已經建立了具有針對性的老年人長期護理制度,針對性的制定了護理方案,例如構建長周期的護理保障體制,為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駕護航。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發展時間較短,然而由于具有大量的研究對象,因此在針對于老年人的護理,特別是面向失能老人的研究發展很快,并取得了部分階段性成果。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失能老人護理問題的重要性,其也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構建完善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從而更好的滿足社會日益加劇的護理服務需求,已經成為改善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舉措之一。
綜上所述,就目前的研究來看,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1) 在相關的長期護理研究分析中,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個體差異性。目前的相關文獻及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老年人長期護理需求的實驗論證,而實驗數據則是從某幾個局部地區的老年人調查所獲得。(2) 由于在研究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針對于護理時間差異性的認識不夠深入。伴隨這一問題重要性的凸顯,伴隨著老齡化群體數量的膨脹以及失能老年人的增多,長期護理的需求日趨旺盛。
2 老年人的差異性分析
從年齡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失能率呈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相關數據顯示,在65-69歲年齡區間的老年人,其失能率在老年人群體中比例最低,而在70-79歲的年齡區間,老年人失能率業處于較低水平,當老年人的年齡超過80歲后,老年人的失能率呈現出較為顯著地增長趨勢。相較于2008年,2011年,不同年齡區間的老年人失能比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不同年齡區間的老年人,其護理需求比例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低年齡區間老年人護理需求增長趨勢低于高年齡區間老年人。故此,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情況的日漸加劇,高年齡區間的老年人比例日益增長,同時老年人的失能情況也不容樂觀,導致護理需求的進一步增長。但是同時存在的問題是高齡區間老年人需求較高,但是在支付能力方面卻相對較弱,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的錯配。
從根本上解決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對于構建長期護理體系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同時低年齡區間老年人較多。從生活自理能力角度上來看,低年齡區間老年人擁有較強的自理能力,可以在社會以及家庭生活中繼續發揮余熱,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夠將這一部分老年人有效的組織起來,并將其培養成擁有長期護理服務能力的人力資源,來對高年齡區間失能老人進行照顧。通過這樣的方法一方面能夠有效的解決我國長期護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降低失能老年人的護理服務成本,并幫助低年齡區間老年人進行養護護理基金的積累。
考慮到生理上存在的天然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女性的平均壽命要遠高于男性,這也使得女性老齡化人口的生活質量改善成為了其健康老齡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口普查結果來看,女性老齡化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要相對低于同齡的男性老齡化人口,而這種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明顯,身體狀況差的女性老齡化人口成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重點對象。
3 差異化的老年人護理策略
相關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高年齡區間老年人是失能老人的主要群體,而且在高年齡區間老年人當中,其失能情況較為嚴重。在失能老年人群體當中,存在1-2項輕度失能情況老年人占比最高,這部分老年人擁有較強生活自理能力。故此,低年齡區間老年人擁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相較于高年齡區間老年人,兩者所需要的長期護理服務是不同的,同時所需要提供護理項目也不同。對于老年人來說,長期的護理服務成本將成為負擔。如何更好的進行相關護理服務資源的開發與規劃成為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的核心工作與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存在長期護理人員不足的情況,護理人員缺乏系統性的專業知識,缺乏長期護理的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問題。如前文所述,積極引導低年齡區間的老年人群體加入到護理服務隊伍當中,為高年齡區間老年人提供服務,從根本上實現“以老養老”護理模式。通過將這種養老護理模式在生活社區內進行推行,并積極在機構當中進行擴展。充分發揮低年齡區間的體力優勢,讓這部分低年齡老年人在社區或者養老機構當中繼續發揮自身的能量。
通過深化利用低年齡區間老年人為高年齡區間老年人服務的護理模式,實現相關人力資源的充分優化與利用。從物質層面上來看,能夠為部分失能老年人的養老護理作為人員補充。相對于高年齡區間老年人,低年齡區間老年人受到相對良好的教育,同時在多年的工作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工作經驗,因此能夠很好的完成養護服務工作,進一步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依,為自己未來的養老進行積累。而從精神層面上來看,這些低年齡區間老年人能夠幫助其他老年人排解孤獨與寂寞,彼此獲得精神上的慰藉。相對于社會工作者以及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低年齡區間老年人能夠更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因此在日常的生活與交流當中能夠更好的溝通,從而滿足老年人彼此之間交流的欲望,避免老年人產生孤獨感,更加享受晚年的生活。與此同時,這種創新的養老模式能夠更好的實現多贏,通過引導養老機構聘請低年齡區間老年人從事養老護理服務,有效增加老年人的就業,一方面滿足老年人的差異化養老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充分運用有效的政府養老補貼,實現養老事業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2016級老年服務與管理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