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繆薇
酒文化源遠流長,酒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也是一種文化象征,且已滲透到了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了酒在交際中的作用。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哲學精神等,中西方酒文化呈現了各自鮮明的特色,同時也反映出了不同的中西思維模式。了解酒文化中折射的不同的中西思維模式有助于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促進中西各國的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
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歷史等,既有酒本身的物質特性,又有品酒產生的精神內涵,是制酒飲酒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酒在人類交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媒介,無論是迎賓送客還是聚朋會友,酒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本文討論的中西酒文化,主要是以白酒為代表的中國酒文化和以葡萄酒為代表的西方酒文化。關于二者的差異,很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如酒的起源傳說、種類、酒器、飲酒禮儀、飲酒目的等,本文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探討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在各自酒文化中的體現。
1 整體性與個體性
重視整體統一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它從整體原則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系和整體功能。這種思維方式視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整體,使人們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客體。中國的白酒文化重視整體性,表現在價值觀上是集體主義。中國人喝酒很講究氣氛,呼朋喚友,一起暢飲,一群人喝酒會顯得更熱鬧。獨自飲酒的國人相對較少,除非是嗜酒如命或借酒消愁。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則側重個體,反映在價值觀上是個人主義。西方自古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獨立且尊重個人權利。在酒文化中此個體指的就是酒本身和飲酒人的個體感受。盡管西方也會有群聚而飲,但他們更注重的是對酒的淺嘗獨酌,更加講究酒本身及酒帶給飲酒人的感官享受,明顯有異于中國群聚飲酒強調的整體喝酒氛圍。
2 感性直覺與理性邏輯
中國人偏重直覺體驗。在中國傳統思維里,體驗被視為一種高于理性思辨的認識本體的方式,在本質上它是一種直覺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在于它不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既不對事物進行分析,也不依靠經驗累積,而是完全靠主體的直覺認可和內心體驗來把握事物的本質。莊子的“以明、見獨”,孟子的“盡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頓悟”等,都提倡直覺思維。簡言之,中國傳統思維注重整體思考,因而借助直覺,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相反,西方傳統思維注重科學和理性,因而必然借助邏輯,在論證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形式邏輯使邏輯性成為西方思維方式的一大特征。
這一思維差異在中西酒文化里主要表現在敬酒禮儀上。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敬酒時往往希望對方能多喝,以顯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的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最早的勸酒多是由上對下的敬酒。中國人最喜在酒桌上說“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币虼?,中國人喝酒更多喝的是感情。只要有適當的理由,人人都可以勸酒,以示友好和誠意。即從直覺思維上講,中國人覺得勸酒是主人好客的一種典型體現,喝酒能深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然而西方國家卻往往很難理解這點,從理性上看,西方人大概覺得勸酒這種文化有點強人所難,而且強行喝太多酒不利于身體健康。西方敬酒時一般是將杯子高舉齊眼,并注視對方,喝一小口,以示敬意即可。西方的敬酒從不要求一定要喝光整杯,也從不勸酒,喝多喝少都隨意,充分尊重對方的意愿。從理性邏輯思維來看,西方人普遍認為喝酒的多少與喝酒人之間的感情深淺及是否有敬意并無必然的直接關系。因此敬酒或勸酒這一現象折射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3 主體內向性與客體對象性
作為一個崇尚倫理的國家,中國自古倡導克己復禮和慎獨,即個人注重反省自身,形成主體內向性思維。中國傳統思想注重把自然人化,追求天人合一,實現主體與認識對象的直接統一。在酒文化中主要體現在中國人喝酒重視的是人,更看重和誰一起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敬酒時,飲酒者(主體)和酒(認識對象)直接融為一體被看作是對被敬酒者的尊敬或表達其誠意,如下級向上級敬酒,傳達的是恭敬;上級對下級勸酒,表現出的是親密。
西方側重認識和改造自然,把自然作為改造對象,形成客體對象性思維。在酒文化中主要表現為西方人飲酒重視的是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對酒這一客體的尊重主要體現在飲酒禮儀中。品葡萄酒要在觀其色、聞其香后再品其味。在飲用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飲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份短的酒再飲年份長的酒。而對酒器的選擇重點也是在如何讓飲者充分享受酒,如郁金香型高腳杯和為掌握酒溫而專門設計的溫度計,全都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可見,西方的飲酒禮儀是為了更好地欣賞酒的美味而制定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酒文化的不同反映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的白酒文化展現的是整體性、直覺及主體內向性思維,而西方葡萄酒文化則傳達的是西方個體性、理性和客體對象性思維。了解二者的差異可以更好地促進中西各國的文化交流,同時有助于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推動世界文化的交融及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工商學院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