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數學是一門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學科,因而數學的學習也不宜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尤其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核心素養教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數學手抄報融合了數學知識歸納提煉、課外自主學習、板報自主設計等多個環節,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成為數學教學創新的一個新平臺。
提及手抄報,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由學生自主創作的,用手謄抄而成的報紙,與普通報紙相比,手抄報更好的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對學生的文字編輯能力、排布布局能力、信息篩選能力、文字書寫能力等的要求也同步提升。之前手抄報在語文學科應用比較廣泛,后來逐漸在多個學科都取得廣泛應用,足見手抄報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意義重大。
1 手抄報應用于小學數學學習的優勢分析
與普通作業相比,手抄報的作業形式更加靈活,手抄報對學生的能力考察不是簡單的習題訓練,而是讓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周密思考,用一到兩周的時間向我們呈現的一份精品作業。這份作業具有如下優勢:
1.1風格多樣形式靈活
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較為單一,面對問題學生們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不是創新,而是對錯,因而就容易限制小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手抄報這一作業形式不再是以鞏固課堂知識為主的機械訓練,而是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才藝展示的平臺,學生們從中可以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探究活動、調查活動,甚至也可以是創新類訓練,比如編報人為我們大家出幾道腦筋急轉彎。
1.2主題開放凸顯探究
手抄報的主題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如“了解我們的生存空間”、“合理消費”等,主題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這就給了學生良好的施展空間,學生們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搜集、整理、分析、提煉,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將枯燥的知識點變為可探究的興趣點,幫助學生深刻體會知識背后的實際意義,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2 以手抄報為載體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一份手抄報要想制作完成本身并不容易,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和了解的知識還比較少,因而教師一定要恰當引導。
2.1搭建平臺突出實踐
手抄報任務布置的初期,教師就需要有平臺意識,手抄報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平臺,要鼓勵學生實踐、創新和積極參與,而不能簡單的以手抄報的優劣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就容易打擊學生的創作熱情,更有可能將學生的創新性活動推向模仿那頭,學生會寄希望于抄襲別人的精美手抄報以博取教師的關注和表揚,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必須要突出實踐,使他們可以靈活的應用知識。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手抄報制作過程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完善手抄報,如幾個同學合編,不同的學生負責不同的欄目,對于欄目的內容可以個人搜集,也可以是大家把資料搜集完成后,聚在一起討論,再有選擇的使用材料。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的統計觀念、應用意識、數學交流能力都會顯著提升。
2.2興趣引導自主學習
手抄報對于學生而言更多的時候不僅是一份報紙,更是他們勞動、學習、創造的寶貴心血。通過手抄報的制作教師要傳遞給學生積極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們在興趣引導之下,有效開展自主學習。
學完一個單元的知識之后,教師不要著急幫助學生總結要點,而是讓學生們結合數學課本,聯系自身學習實踐,編制單元手抄報。指導學生系統整理本單元的知識,圍繞學習重點和自身學習所得,靈活安排手抄報內容,如:可以搜集與本單元知識相關的數學小資料,構建欄目“想知道嗎”;可以整理出本單元學習中自己經常出錯的問題,構建欄目“數學小診所”。編制手抄報對于學生而言不是他們的工作負擔,而應該成為休閑、娛樂、學習、進步的一個平臺,在這里學生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智慧創造、整合發現,在學以致用的同時,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2.3家校合作成長進步
手抄報的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環節引導學生向家長尋求幫助,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進步會更快,還會收獲一些意想不到的額外驚喜。
以“統計”部分的學習為例,在課堂教師主要教授學生一些統計方法、統計圖表等,學生們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后,對于統計的意義一知半解,而且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統計的案例也比較少,于是我們開展了“統計在身邊”創報活動,先讓學生們回家請教自己的父母長輩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需要統計?他們都是如何完成統計?再讓學生們確定如何幫助家庭完善統計項目。這個過程是提升小學生參與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學生除了學習對于家庭情況了解甚少,更不懂得父母勞作的艱辛,讓學生們參與統計工作,并與家長一起合作創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統計可以為生活服務,而且有力促進了家校合作,讓家長也可以看到孩子的進步與成長。還有學生從父母的記賬本上統計了一下自己一年的支出,看到金額非常龐大,一下提升了節約意識。
3 結語
當前我們正處于信息化時代,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不僅對當前的數學學習非常有益,而且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也大有幫助,以手抄報為媒介,教師善于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們在辦報、抄報、創報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收獲進步,逐步發展成為學生素養提升的新平臺。
(作者單位:甘肅省嘉峪關市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