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宇
TA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簡稱C、父母自我狀態,簡稱P、成人自我狀態,簡稱A。即PAC理論。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是社會人,無法避免與人交往,在交往中所涉及的溝通就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首先,對PAC理論的基本內容進行簡單介紹;其次,列舉幾種重要關系運用PAC理論進行解析;最后,說明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正確使用PAC理論。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是一種人格理論,是一個有關如何有效處理人際關系的理論,也被譯為交互作用分析學
1 PAC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相互關系
伯恩認為人格由自我狀態構成。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處于某種自我狀態時,他就會表現出相應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模式。在人與人的交流過程中會發生很多變化,比如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每一種變化都代表著一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伯恩將其劃分為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而各種自我狀態之間還處于一種平衡狀態。
1.1 PAC理論的基本內容
1.1.1 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的一般表現是:當一個人處于自我狀態時,其行為、思想和情感都復制了其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而父母自我狀態又分為營養性父母自我狀態和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營養性父母自我狀態表現為像媽媽一樣的溫暖、關心、愛護、照顧別人,給人無條件的關愛,但別人遇到困難就會站出來保護別人,給別人安撫,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包容精神。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表現為總是試圖要別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喜歡教育、批評、教訓和控制別人,喜歡替別人做主,強調責任感、良心,有嚴格的價值觀和道德感。
1.1.2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是自我狀態中的第二種自我狀態,其特點是:關心事實和數據,理性,注重選擇,做決定時較為理性。當一個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其思想、行為和情感都是針對此時此地的事情的反應,并能夠利用現有的資源去思考、評估、選擇和做決定,總之,人在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是會表現出理性、精于算計、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總是試圖客觀搜集并存儲各種資料,通過尋找事實、處理數據、估計可能性和展開針對事實的討論,然后按照邏輯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歸類,并最終作出決策。因此,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能更容易成為顯能。
1.1.3 兒童自我狀態
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指人年幼時為了使自己生存環境足夠好,便以某種方式適應和順從外界權威所規定的種種規則,以達到存活的目的,同時多方渴求別人的贊同以減少對外在世界的畏懼和焦慮感。
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會表現出活潑、天真、好動、貪玩、愛憎分明等,會像嬰兒一樣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會像嬰兒一樣以自我為中心的追求快感。
1.2 自我狀態之間的關系
首先,自我狀態之間的關系是動態平衡的。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僅擁有三種自我狀態,而且也會因時因地的進行適當的轉換。其次,人需要各種自我狀態以豐富自身的生活。我們需要成人自我狀態去處理工作和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幫助我們提供行為規范,同時需要營養性父母自我狀態幫助我們去建立并維護自己的各種關系;我們需要適應型自我兒童狀態去遵守生活中的游戲規則,同時也需要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為我們提供創造的靈感和生活的樂趣;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反叛型兒童自我狀態幫我們做到特立獨行,獨樹一幟。再次,人的自我狀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環境與自我狀態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比如,中國的高考制度是扼殺兒童自我狀態的;工作環境更容易激活成人自我狀態。最后,這三種自我狀態長短,缺一不可。
2 對人際交往中的重要關系進行解析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與每個人相遇的時候,又或是相處了一段時間后,成為了某種親密關系。
2.1 家庭關系
在家庭關系中的主要對象是父母與子女,而父母的常用自我狀態是父母自我狀態,子女常用的自我狀態是兒童自我狀態。當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遇上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在行為、表情上,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表現為表情認真嚴肅,而在此情況下,孩子會選擇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或者相反,是反叛型兒童自我自我狀態。當然部分家庭的父母的經常狀態是營養型父母狀態,表面溫和,喜歡操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更容易處于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表情豐富,缺乏耐心,語氣夸張,不受拘束等等,營養性的父母自我狀態更偏于溺愛,包辦,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經不起風浪的。
2.2 朋友關系
當兩個人的關系是朋友時,大多數情況是成人自我狀態,,專注、坦然、心平氣和,當兩個人中有一人犯錯誤時,就會切換自我狀態,大多數人會切換為適應型兒童狀態,隨和、乖巧、順從、聽話,這樣相對來說,將兩人的關系置于一個不緊張的氛圍,有利于二人相處。在二人是閨蜜的基礎之上,我認為兩人偶爾會切換自我狀態為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表情豐富,充滿好奇,回歸童真時代,增加生活的樂趣。在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的城市生活,應學學會適當放松,讓雙方處于無拘束的狀態下,偶爾任性一次,是無傷大雅的,但我更認同的是,我說闡述的這種情況下,準確的說應該是成人自我狀態與兒童自我狀態并存的狀態下。在雙方相處時,也會存在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有利于維護雙方之間的關系。
2.3 師生關系
老師的父母自我狀態占主導地位,老師長期處于較高的社會地位,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履行更多的社會義務,較學生的社會經驗更為豐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深入,這使得老師在溝通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掌控欲與駕馭感更強。老師們長時間處于父母自我狀態,且主要是處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會不自覺的出現對學生的批評、說教與指責,在言語、表情、動作上呈現出威嚴與批判的特點,常常讓學生難以靠近。
3 人際交往中的PAC心態轉換
3.1 成人狀態是交往的最佳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別人交往,經常是為生活和工作需要,解決問題、矛盾、沖突或者消除隔閡。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達到交往目的,我們必須以成人的自我狀態控制自己,以成人的言語和非言語姿態對待別人,以達到鼓勵和引導對方也進入成人自我狀態,實現成人與成人自我狀態的交往形式。這樣交往雙方都能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理智地,實事求是地討論問題,探討解決矛盾的方法,高質量地完成交往任務,并且能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
3.2 在溝通中靈活運用PAC理論進行角色扮演
在家庭教和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與老師應當以成人自我狀態為主,即用成人的心態支配自己的行為,老師嚴格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家長以身作則,并嚴格要求孩子,同時,家長與老師要以成人的理性眼光及時發現孩子的思想波動,并給予其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在生活環境和生活過程中,家長與老師應當以父母自我狀態為主,老師要向家長一樣,用父母的心態支配自己的行為,扮演父母角色,主動關心、愛護學生,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困難給予及時的幫助和解決,讓其獲得心理安全感,促進人格健康發展。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運用營養性父母自我狀態,悉心照顧孩子,關愛孩子身心健康。
在娛樂環境和娛樂過程中,家長應老師當以兒童自我狀態為主,用兒童的心態指揮自己的行動,可以暫時放棄成人角色和父母角色的理智和控制欲,扮演朋友角色,與孩子交心,把自己融人到其中,使自己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大朋友。
4 結語
抽象的看三種自我狀態,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因為每一種自我狀態都有其重要的適應功能,而且人總是處于某種狀態中,即父母、成人或兒童自我狀態中的一種。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使用恰當的自我狀態的人。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