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軼
新媒體時代,“兩微一端”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標簽化”的模式。合理使用“新聞標簽”有助于引導輿論方向;但“標簽化”背后也存在斷章取義、博人眼球等問題,產生了負面影響。
1 “新聞標簽”現象概述
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使新媒體呈現幾何式爆炸增長態勢。越來越多的新聞現象和學者研究表明“標簽式”新聞具有極大優越性,能簡化受眾認知過程,扼要表達事件核心精髓,有利于增強報道的傳播效果,是一種高效傳播方式。
標簽理論流行于二十世紀的美國,由社會學家埃德文·萊黙特和霍華德·貝爾克提出,而關于“新聞標簽”,齊心在《試析網絡時代的標簽新聞現象》一文中有相關論述,他指出“標簽新聞是指標簽化的新聞傳播現象”。“標簽”用于新聞中,是對新聞進行分類和簡述,以適應全民搜索時代關鍵詞的搜索和互聯網快速傳播的特性。
筆者嘗試性給“新聞標簽”下定義:新聞標簽即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媒介為提升傳播活動的效果,在傳播過程中對新聞要素添加簡短的描述性詞匯進行概括的行為。
2 “新聞標簽”的特征
2.1 高度概括
“新聞標簽”是對整個事件進行高度概括后,從中選出的一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對整個新聞進行了二次梳理,用最少的文本最大限度向受眾傳遞信息。如三星“爆炸門”,華為“內存門”,簡短的幾個字勾勒出了相關新聞的大致內容。如果需要詳細了解,只需要點開鏈接,瀏覽全文。極大的縮短了受眾瀏覽信息的時間,也能更好的抓住相關受眾,提升點擊率。
2.2 分門別類
“新聞標簽”還具有分門別類的特征,受眾通過標簽分類能在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比如,看到“門”事件,就知道無非是桃色新聞或者是惡性事件,例如“豐田召回門”;受眾看到“表叔”、“我爸是李剛”,就知道是對違規違法官員或事件的諷刺;“鳳姐”、“犀利哥”、“大力哥”,則是網絡熱點人物的代表。
2.3 生動形象
“新聞標簽”是對新聞事件精華的濃縮。有別于傳統新聞導語,不必拘泥于新聞五要素俱全,事件本身、發生時間、事件人物等各種要素都能單獨靈活使用,賦予其各種含義,且能使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增加新聞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3 “新聞標簽”現象產生的影響
3.1 扭曲新聞事實
“新聞標簽”實質在于對熱點事件進行概括,突出其核心要素,本就不是全面的新聞報道。基于網民的龐大數量,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微小的誤解便會被無限放大,造成信息準確性的偏差。再者,網絡“新聞標簽”極具主觀性,受眾對“新聞標簽”的解讀存在著相對廣泛的意義空間,這將直接影響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判定。因此,傳播媒介在制作與使用“新聞標簽”時,一旦未對新聞事實進行查證,或對關注的側重點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誤讀,扭曲事實原有面貌。
3.2 形成刻板印象
在信息飛速傳播過程中,細微的變化就能改變新聞性質。面對身邊的新聞事件,傳播者如為達成吸睛率有意無意加入某種主觀暗示,受眾會在潛移默化中選擇傳播這類暗示并加以改造升級。 “新聞標簽”實質就是給新聞貼上一個簡明的標簽,給新聞分門別類,這種定性行為極易產生刻板印象。不合理的使用“新聞標簽”,就會形成受眾的認知偏差,后果嚴重。
3.3 弱化傳播效果
“新聞標簽”的使用在短期內能增強傳播效果,也提升了受眾對熱點事件的關注度。但“新聞標簽”也正在被濫用,新聞媒介為追求效益,“標題黨”盛行,務實精神弱化,缺乏對新聞事實的深入調查剖析,長期如此,新聞達不到受眾的心理預期,只剩下欺騙和麻木,新聞媒介的公信力被消費殆盡,“新聞標簽”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也就隨之消亡。
4 新聞傳播中使用“新聞標簽”需注意的問題
4.1 “新聞標簽”的制作要符合新聞基本要素
任何一篇新聞都須符合真實性、時新性等基本新聞要素,這也同樣適用于網絡新聞,不能因為傳播平臺的相對寬松就放低要求。“新聞標簽”是新聞作品的一部分,也必須符合新聞的內在要求。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和基礎,當下“新聞標簽”的制作往往只是注重趣味性和時效性,忽略真實性。網絡“新聞標簽”在制作時應該仔細核對新聞事實,準確提煉出核心信息,不編造,不偏離,不臆想。
4.2 “新聞標簽”要合理引導輿論
“新聞標簽”往往是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第一印象,起到的輿論引導作用遠遠大于傳統媒體時代。故“新聞標簽”的制作要能夠合理引導社會輿論。熱點事件爆發后,應深入準確調查新聞事實,適時合理地篩選“新聞標簽”,聚焦公眾視線,正確引導事件的輿論方向。過程中,需實時關注事件發展,及時發布最新情況。且“新聞標簽”應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切勿過早過激下結論,給公眾理解留出彈性空間。
4.3 網絡新聞媒體需提高自身素質
傳統媒體經過長期的摸索,體系較為完備,而互聯網作為新生事物,許多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這就導致部分網絡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網絡媒介是新聞傳播的未來,這就要求網絡新聞媒體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完善管理機制,加強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放棄流量為王的模式。對新聞作品嚴把關,加強信息處理和制作能力,抵制粗制濫造。
“新聞標簽”是傳媒人為適應網絡環境,探索出來的具有時代意義的產物。在“新聞標簽”的使用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去粗取精、理性使用。統一的行業規范勝過行業內部潛規則的制約效力。只有全行業規范運作,“新聞標簽“才能在互聯網時代傳播新聞時事,引導社會輿論,為新中國完成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武漢晴川學院傳媒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