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節 張濤 孔令慧
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為指導,對高頻電子技術課程進行了改革實踐,效果良好。從確定課程總體目標、確定工作任務和教學內容、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編寫教材、建立新的考核體系等方面介紹了改革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同時提出了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推動高頻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深化。
1 引言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方向,它建立在崗位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礎之上,強調以能力為基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符合職業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可以有效地改變課堂教學狀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原動力,并且對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和對職業崗位的適應性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其過程可概括為三個階段:首先在分析專業工作過程的基礎上,遵循教育規律,對行動領域進行教學歸納,確定專業的教育任務和內容,以此來構建該專業的學習領域;然后以工作過程為坐標,對原有學科體系下的課程知識進行解構和重構,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對課程內容進行序化,形成該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最后是對每門課程進行學習情境的轉化和設計,以便教學實施。其中前兩個階段是課程體系開發的范疇,相關論述很多;后一個階段是具體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過程,則是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本文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結合我校試點專業對高頻電子技術課程的要求,對該課程進行了改革與實踐,效果良好。我們做的主要工作是依據課程總體目標選擇了工作任務、確定教學了內容、進行了課程的教學設計、編寫了新的教材、建立了新的考核體系。
2 確定課程總體教學目標
基于專業和崗位需求,課程總體教學目標修訂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應能闡述高頻小信號選頻放大器、高頻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蕩器、振幅調制與角度調制、混頻器、檢波與鑒頻等高頻電子電路的基本原理、直觀性能和應用特點,掌握基本的電路分析方法和讀圖識圖方法,學會各種高頻電路儀器儀表的使用、各模塊的檢測調試、排障和制作簡單電路板。重點培養學員形象思維能力、電子線路識圖和分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結協作能力,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必須的理論基礎和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3 確定工作任務和內容
由于本課程學習領域的知識點包含于接收機和發射機系統中,考慮到直觀性,以收音機電路和發射電臺電路的分析、制作和調試為綜合任務。然后將綜合任務劃分為多個子任務,將本課程所有的知識點分散在每一個任務中。各個子任務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關系;在每個任務中又明確了任務目標、基本知識、任務分析、任務制作、評分標準等內容。任務目標又分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它們是對理論和實踐“適度、夠用”的要求和規范;基本知識由任務引出,同時為任務的完成服務,基本知識間不再遵循學科體系,而是凸顯工作過程。
4 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在教學實施階段,結合我校條件,我們采用的是“邊做邊學”的教學形式和直觀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包括:實物直觀、演示直觀、影像直觀、語言直觀等方面。針對這些方面我們研制了四組大型的可拆卸、可組合、可分模塊調試的收音機演示教具,同時設計了簡單的濾波電路,檢波電路、放大電路等作為演示和要求學生選擇完成的電路;精心制作了一套多媒體課件和視頻課件;拍攝了制作教具和一些新型產品制作的錄像片和圖片;加強了仿真軟件的應用等等。
“邊做邊學”是職業教育新興的教學形式,具體實施方式有多種。我們依托實訓室,確定的是做與學交替進行,做學相長的雙循環教學形式,既強調做的技能目標,又強調學的知識目標。其核心是將知識點合理設計于任務的制作與調試的過程中。 教師不再是直接地教知識,而是在操作的基礎上結合設計的或意外出現的典型現象、問題進行適時而恰當的指導,解決怎么做和為什么的問題,并現場練習和調試,使做與學形成動態的閉合循環。例如將正弦波振蕩器知識設計在超外差收音機電路的分析、制作與調試任務中。將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在操作和調試過程中。教師就是要結合做的過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指導。
5 編寫教材
傳統的教材注重理論化、一般化和傳授性,經過改進的職業教材強調了實用化、具體化、互動性。但是筆者認為,作為職業教育教材還必須具備“直觀可讀”的功能。所謂“直觀可讀”是指教材內容編排、表現方式和內在邏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甚至一目了然,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學習內在驅動力和技能的形成。就是要能吸引學生自主“讀”、自主“學”、自主“練”。
為了增強可讀性,我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在總體學習情景選擇上,選用了超外差收音機的工作過程作為整個教材的總的學習情景,然后再引入到其它實際應用上去。因為,收音機結構更貼近生活、現象更直觀、任務更具體,且成本低,便于直觀拆裝和演示。
(2)各模塊的定義與方法是根據實際問題和現象的分析和解決得出,依據從現象到本質,從本質到應用的認知規律。
(3)形象說明,突出直觀。教材中圖形多,盡量用直觀圖形說明抽象的理論與現象。如:在提出問題時,結合實物與現象的圖片給出;在介紹原理框圖時將框圖與電路相對應的實際圖片相對照;將電路與問題分析時每一步電路形式和信號變化也用圖形圖片的形式表現出來。
(4)問題驅動,突出探究。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實際問題設計,驅動學生聯系實際思考問題,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解決問題的思路;第二,通過針對實際問題的練習,反復學習,形成能力。要注意,在該過程中,主要要求形成對電路特點變化定性的認識與基本故障解決能力。
6 建立新的考核體系
因為該課程的考試一直是期末筆試定成績,不利于全面評價學生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在修訂考評機制時,強調了學生的過程成績,強調了社會能力的培養,確定了過程成績評定辦法,形成了過程成績+筆試成績的考評機制。其中,過程成績占60%,包含技能和社會能力培養;筆試占40%,增加了問答題,識圖題和實踐描述題,減少計算題和理論分析題。
7 教學效果反饋
該教改項目于2008年啟動,2009年用于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濃厚,表現積極。該課程學習結束后,我們對進入專業崗位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5 %的學生缺乏必須的理論與實踐能力要求;15%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但運用基礎理論相當吃力;55%的學生具備較好的實踐能力,而且能夠較好的運用基礎理論解釋現象;25%的學生具備很好的實踐能力,且能夠較好的運用基礎理論解釋現象,解決簡單問題;15%的學生能針對專業崗位的問題提出一些小的改革意見,并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該項目。相比較以前過半的學生不具備專業崗位要求的實踐能力與理論基礎,改革后的高頻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能圓滿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但是從反饋的情況看,也存在著知識陳舊,沒能跟上電子設備迅猛發展的問題;部分學生理論基礎不夠的問題;課堂管理與組織難的問題等等,而且,由于在試點過程中,教師、學生及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效果肯定要高于正常教學情形。因此,如何更好的發掘該課程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保證教學效果,依然是我們教學過程中要長期摸索和改革的任務。
8 結語
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為指導,我校高頻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從確定課程總體目標、確定工作任務和教學內容、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編寫教材、建立新的考核體系等方面介紹了改革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也提出了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推動高頻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深化。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