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有效的課堂過程性評價,對于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表達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熱情和紀律、信息規范和準則、誠信意識和行為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以前每次在期末給學生進行成績評定的時候,都忽略了學生的平時成績,或只是憑著記憶,給出自己的印象分。本著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建立一種合理、有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激情與投入的過程性評價體制是值得我們一線教師深思的問題。
傳統的評價方式,我們只是關注學習的總結性評價,卻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忽視了課前課后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評價。從而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無法有效的控制和實施,對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和課堂表現得不到合理地及時地肯定。有效的課堂過程性評價,對于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表達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熱情和紀律、信息規范和準則、誠信意識和行為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首先我把課前準備和課后整理納入評價范圍,重視學生習慣養成。正式上課前每位學生都要對“網絡教室使用情況”進行網絡登記,可是有些學生嫌麻煩會偷偷地關閉登記窗口,久而久之,不僅自己懶散,還帶動班里的一批同學。課后有些學生使用習慣不好,用好電腦之后不進行整理,如坐過的凳子不推進課桌下,用過的課本不整理好,鍵盤抽屜不記得推進去,對教師的機房管理造成不便。為此,我特意將課前準備和課后整理列為評價范圍內。
其次是課堂上,要讓學生從開始就了解評價要求、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應該具有的學習表現,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往達到課程目標的方向不斷進取。因為學生能力有差異,所以我不定最高分,不以人人拿滿分為目標,同時也不以消極的扣分來評定學生,一般實行加分制,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加上老師或同學的指導來修取學分。這種辦法起到了督促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作用,也打破了一次考試定終身的舊俗。
課堂上我經常會把一節課的任務細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有目標的學習,只要自己完成能力范圍的任務都能賺到相應的學分!如flash中形狀補間動畫一課,完成綜合任務“蘋果園”動畫前,教師一般都會先講演幾個基礎變形動畫,如圖形—圖形的變形,如文字—文字的變形,再到位圖—位圖的變形,學生也要先嘗試完成這幾個基礎變形后才會安排做綜合動畫“蘋果園”。那我就會跟學生說清楚,前三個基礎動畫各占2分,最后的綜合動畫占4分,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能力來修得學分。如八(1)班一位學生,他上課不認真聽,經常會因為不會而整堂課都不動手,久而久之,不動手就更不會,更不會就更不愿動手,無所事事。我壓著怒氣耐心地跟他說:“我不要求你都會做,你先把任務分析分析,看看哪部分你會的就先做,能得一分是一分,要不然你焦急地等待下課多難熬啊!”他聽后還不是很樂意動手,我想我一走開他估計又會無所事事,所以我耐著性子仍站在他旁邊,重新指導他開始做第一個變形動畫,果然他做成功了一個最簡單的,他很有成就感地笑了,我在一旁繼續鼓勵他:“看,沒難倒你吧,一會兒你就修到兩分了,繼續努力!”他聽后果然信心滿滿地繼續往下做,這時我才放心地走開,后面我還觀察到他遇到困難還主動跟旁邊的同學請教,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預期的效果不就達到了嗎?過程評價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充分發揮這種監督、導向和激勵作用。
實施“課堂過程性評價”還要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包含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表達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熱情和紀律、信息規范和準則、誠信意識和行為等方面,真正體現“在學習過程中評價”和“評價學習過程”的原則。
相對于其它課程,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差異更大,這種差異是城區學校老師無法想象到的。我所在的學校是農村學校,外地學生的比例高達90%以上,學生租住的是出租房,條件很差,手機可能有,但家用電腦不一定有。對于這么巨大的基礎差異,若采用傳統的評價方式,顯然會打擊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考慮到學生的操作水平有差異,在每學期的開學初,我刻意安排了學生的座位,爭取一個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能帶兩個操作能力弱的學生,將互幫互助也納入到評價的范圍,必要時實行捆綁式,最后達到共同進步。例如課堂上部分基礎好的學生,任務完成得快的學生我先去看他的成果,并即時給予肯定,如有不足之處或錯誤之處及時指導他改正。然后我經常鼓勵他們去教教其他的學困生,一來樂于助人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二來教會別人也是對自己所學的鞏固,三來我規定課堂上協助一同學順利完成可以獎勵加分。怎么教?我也是指導過的,一種你可以做“動口不動手的君子”,只是教和指導,不能動手幫忙。45分鐘的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聽課不是一直專注,稍有不慎就漏聽錯聽了內容,導致操作有困難,還有部分反應不是很靈活思維不是很敏捷的學生,有這些好學生的提醒和點撥猶如一場及時雨,如此一來也能很順利地完成任務。另一種,對于動手能力實在差的學生,去教的同學會急躁地直接接過鼠標做起來,估計動口指導是行不通的了,這就有違我的規則,這時我就指導去幫助的學生:你可以在自己的機器上重新做一遍給他看,跟老師一樣做到講演結合,這樣對剛學會的知識和方法又鞏固了一遍,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而且能做到講演結合對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通過種兵教兵,兵帶兵的方式,再加上學分的誘惑,相較以前那種“因為我不會所以我不做”這樣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現在每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比較高漲。
最后是課后,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課堂上我盡量做到把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表現的評價記錄下來,對于任務或作品的總結性評價留到課后即時查閱,在ftp上為每位學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夾,每堂課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業或作品上傳,除了可以及時對學生作出評價外,還可以系統地讓學生管理好自己的作品。在評價過程中,既要注重橫向比較,也要注重縱向比較,評價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在期末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整理成冊進行展示。通過觀察一個學期的作品,也可以反饋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的自覺性也有一定的提高。
通過實際操作發現,這種過程性評價不僅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發現某些學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時,可以私下找他談話、教育,與他商討為什么會這樣,如何改進,讓自己能有所進步等。這種方式對學生也很有激勵作用,像我們這些術課,沒有平時成績,學生學得不上心,課后更是忘得快,每節課來操作感覺都是新手上路,重頭開始!有了學分登記,學生都會重視起來,最明顯的現象就是下課后學生不急著走了,忙著教的忙著問的,看著他們熱情高漲,我心感安慰!記得一次公開課后,好多學生都不走,相互請教的討論的幫忙的,一位聽課老師奇怪地問我,他們怎么還不走,我跟她說出原委后她很是贊同。
以上只是我個人結合平時教學實踐來談談開展好過程性評價工作的一些做法,教學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的過程,富有無數未可知的變化因素,相信在大家的不斷完善、創新和努力下,過程性評價會發展得更合理、更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劍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