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犇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江蘇市邳州教研究組織開展了各學科的重點課題——“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的區域性轉化與指導策略研究”。初中歷史教學包含了中國近代史“中華民族的抗爭與探索”的許多內容,基于此,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精準把握內容主旨,設置落實教學流程,研討評價教學效果成為各學科教師需要重新思考和進一步完善的研修范疇。
1 教學主旨與課堂觀察的重點
在綜合分析理解微信變法運動的過程中,筆者將本課教學主旨定義為:理解維新知識分子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感受在新舊交替的社會轉型期中維新知識分子的矛盾心態,概括維新知識分子的特征——在新舊交替、中西雜糅背景下產生的“過渡型知識人”。基于此,本科教學中可當觀察的重點在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探究過程中生成對維新知識分子特征的準確解讀。同時,有人還設計了《教學觀察表》并借助課后研討改進教學。
2 教學過程與實效研討
圍繞教學主旨,筆者經歷了兩次試講和一次公開課教學,歷史組依據觀課實效進行了多次研討,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 。
2.1 探討一:評估核心教學問題
在備課之初,筆者并沒有設計需要學生合作研討的問題,僅僅是由我借助美籍華裔學者陳顴先生將維新知識分子視為“過渡型知識人”這一觀點進行小結。歷史教學應注重史學方法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獨角戲式的敘述和總結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力。而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主體知識,并在頭腦中生成了維新知識分子復雜矛盾的形象,此時可以設置一道核心教學問題,通過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暢所欲言,鞏固新知并深化學生對維新知識學業指引。筆者決定從“過渡型知識人”的特點著手,布置核心教學問題。以下是試講時,在核心教學問題探究環節的片段 :師:維新知識分子推動的這場運動在百日維新達到高潮,卻終只是曇花一現。長久以來,專家學者對維新知識分子的思想實踐及其處境多有分析和評價。其中美籍華裔學者陳顴先生認為維新知識分子是“過渡型知識人”,其特征如下:
(1)他們賴以活動或生活的組織是報章雜志、學校與學會
(2)他們與當時的政治權力中心相抵觸的可能大于相互依賴的關系
(3)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具有強烈的游移性、曖昧性和矛盾性
合作探究:你同意他的看法嗎?請結合本課知識來談談你的看法
生:同意第一點,維新知識分子在宣傳變法時運用這些途徑,比如發行《時務報》、辦強學會、翻譯《天演論》介紹西方進化論思想等 。生:同意第二、第三點。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和中西雜糅的文化背景賦予了他們特殊的民族救亡意識,也帶給他們難以擺脫的矛盾和迷惘。在拉開變法序幕的公車上書中他們依靠儒家典籍來倡西式變法,在維新宣傳中他們想擴大維 新宣傳面就不得不在宣傳力度和深度上有所妥協,戊戌變法中他們想向改革目標邁進就要擴大封建皇權 。
2.1.1 課堂活動診斷
從試講實效來看,這一核心教學問題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夠檢測和評估學生知識內化的程度和深度。
經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任何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都能有話可說,尤其是第一個特點簡單明了,避免造成學生畏懼探究題的心理,同時鼓勵學生結合結構板書,挖掘課堂教學中典型史 料所提供的歷史信息,組織語言邏輯,表述維新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體現出“過渡型知識 人”第二、三點特質的。從試講時學生的答題表現來看,在出示這道合作探究題目時,將“過渡型知識人”這一概念呈現給學生,實際上等于暗示了學生思考方向,降低了核心教學問題的難度,也抑制了學生歷史思維的層次提升 。
2.1.2 改進建議
修改核心問題,隱去“過渡型知識人”,直接提供三個特點,引導學生在思想爭鳴中提煉出維新知識分子在時代背景、教育背景、政治實踐中的“過渡性”特點,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維新知識分子這一歷史群體的特征解讀 。
3 課例研究后的思考
通過對本課的多次改進和研究過程,筆者初步達成了以下思考:
3.1 基于課標
源中求高經過本次研修,筆者重新審視了課程標準的重要性,改變了以往只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生搬硬套”的幼稚做法,深刻意識到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都應與課程標準相一致,在備課、上課、磨課的過程中始終應該整體而一致地思考如何幫助每一位學生都能達成依據課標的預期學習結果。課標是“源”,“源”中求“高”。就本課而言,筆者著眼于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的維新變法運動符合課標中“有利于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有利于抵御國內外敵人的貢獻或斗爭”,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幸福的組成部分”。
3.2 概括提煉,深化研修
課例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完善一課的教學設計,更重要的是從中概括、提煉出經驗,為日后課堂教學中考慮同一類課的改進有所啟發。在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和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筆者認識到在中國近代史上農民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無產階級等社會各類群體在面對民族危機時都進行過抵御外 敵的斗爭,為取得民族獨立和自由幸福做出過貢獻。
4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對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歷史群體特征的簡略解讀,其中定會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簡言之,在這里筆者的著意之點,更在于助推初中史學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及新陳代謝。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碾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