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燕
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存在聯系,數學知識本身來自于生活,并為人們生活提供服務。新課標要求教學中滲透生活化理念,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關系,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有鑒于此,本文分析生活化教學的優勢,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具體應用。
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與教學活動結合,讓學生利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學生生性活潑且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并通過生活現象熟練掌握數學理論與知識。
小學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缺少互動,教學時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小學生承受著一定學業壓力,數學課程知識點繁雜且難度大,使得部分學生出現畏難情緒,注意力無法集中。此部分數學教師并未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氛圍沉悶影響到教學效率的提升,使得課堂上師生互動減少,造成教學效率降低。
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深刻理解知識,要求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分析生活現象中的數學問題。小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給學生傳授一些解題技巧與方法,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度不足,無法將前后知識點聯系起來。主要原因在于理論知識過于復雜,造成課堂教學效率偏低,影響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簡而言之,生活化教學就是指把教學的有關知識與日常的生活聯系起來,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并且進行全面的分析,再將這些案例運用到教學當中。具體地說,是教師將生活中發生的案例和現象運用到教學的講解中,進而激發學生們作為生活和學習主體進行學習的樂趣,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把兩者相結合,進行實效的教學。
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進行和完成數學。有人說,只要你對一個東西或者一件事感興趣,那么你一定會做好它,只要學生們對數學感興趣,就一定能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比如,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日常碰到認為有趣的事情就可以記錄下來;或者在和誰交談的過程中聽到的有意義的故事也可以積累起來,學生們定會從中受益。進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們自主獨立學習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分析問題后,積極的去解決。觀察和體驗生活的同時,將課本中的知識與之結合起來,生活給學生們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可以促進學生們學習能力的提升。
3.1 激發數學興趣
小學生年齡段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該考慮到這一特點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興趣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基礎條件,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塑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并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進而達成主動學習的目的。
如,《觀察物體》知識點學習時,教師可以聯系教學內容塑造問題情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大屏幕,根據看到的圖片猜想這是一件什么東西?學生們認真觀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拆除抽象幾何圖形原有外形上某一部分的方式,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改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以前掌握的知識又有了新的了解,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接著教師修改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實現轉變學生思維的目的。
3.2 塑造生活情境
因為小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水平的局限性,犯錯總是難免的,如此簡單的一個生活問題的引入,就能發現學生經常犯錯的地方,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逐步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并能利用現有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小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也有一定的基礎,將小學數學加入具有生活化的內容,設置一些具有生活樂趣的教學活動。
比如,在講解“加減乘除法”的時候引用在菜市場買菜的例子:李奶奶說她買了兩斤菜花,三斤青菜,一斤菜花2塊錢,一斤青菜3塊錢,說完之后像學生們提問“那么李奶奶一共花了多錢?”讓小學生處于一個較為輕松的環境,這樣就會使學生們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并且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所以教師應該將生活化與教學內容多結合,這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吸收。
3.3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新舊知識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要在新舊知識聯系出設計問題,使得新舊知識可以相互滲透與遷移。對于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對待學生態度一定要溫和,對于中下游的學生要進行鼓勵和引導,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回答問題產生害怕。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好微視頻,選擇合適的問題,并在課堂教學時選擇合適的時機播放出來。我們要在新舊知識聯系處提問。數學是一環扣一環的學科,新舊知識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要在新舊知識聯系出設計問題,使得新舊知識可以相互滲透與遷移。在產生困惑時提問。
如,在學習《表內除法一》時,有學生對0為被除數的除法,不了解,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給學生們講四個同學分糖果的故事。小紅,小芳,小蘭,小李,準備將四顆糖果平分。
可是小紅早早嘴饞的吃光了四顆糖果,那么剩下的三個人怎么分糖果呢,學生恍然大悟,0÷3等于3,因此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4 引入具體生活案例
小學生一般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可以引入一些學生實際生活場景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百分比”內容時,就可以將學生實際生活場景引入課堂教學。
如,小紅的媽媽帶小紅去買裙子,恰好商場在搞活動,一件8折,兩件6折,小紅的媽媽花了210元為自己和小紅分別買了一件裙子,請問這兩件裙子的原價一共多少元錢?這是很多學生搶著回答:“老師,這道題答案我知道,兩件裙子花了210元是打完6折后的價格,那么兩件裙子的原價應為210÷0.6=350元?!睂W生回答正確,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夸贊,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真聰明,那如果將問題改一下,小紅媽媽的裙子實付價為120元,如果她只給小紅買裙子,那請問她應該付多少錢呢?”? 這時反應快的學生直接回答:“兩條裙子一共210元,媽媽的那條120元,那小紅的就是210-120=90元,小紅媽媽應該付90元?!钡卮鹜旰缶桶l現問題了,這時立馬就有其他學生站出來反對:“老師,他回答的不對,如果只買一件那就是8折,不應該是6折,所以小紅的90元的裙子原價應為90÷0.6=150元,再打8折應該為150×0.8=120元,所以小紅的媽媽應該付120元錢?!?/p>
3.5 課后布置實踐性作用
生活化的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得到運用。生活化方式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將生活中的事物融入至數學學習,有利于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標準。在課后的回顧知識中能夠使學生更快的想起所學的知識。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我們只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需將課后作業實現多樣化,讓學生主動在知識中尋找靈感,在問題中提出問題。比如在學習關于“面積”的知識,那么老師可以讓學生回家測量計算一下家里某區域的面積,這樣才能實現知識的掌握,讓學生步入從生活中找尋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通過還原生活化情境的方法,讓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數學知識。通過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內容與教學形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完成數學內容教學。希望通過本文論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柳州市白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