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彬
在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的課堂上,趣味性教學和實用性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本文結合教學經驗,通過分析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的教學現狀,提出了活化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最終提高中職學生的微生物學知識在農業中的應用能力,并掌握食用菌具體生產技術。
《農業微生物》是中職學校植物保護專業和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學生中的一門專業課,而《微生物及食用菌》是我校結合自身教學情況,在《農業微生物》的基礎上,增加了《食用菌生產技術》的實踐內容而組成的一門專業課,前者主要介紹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后者重點介紹具體的食用菌生產應用技術,兩兩結合,使得這門課程在趣味性的基礎上,大大增加了課程的實用性。英國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斯賓塞在其名著《教育論》(1861)中早就提出過“人體健康是一切幸福的要素”這個精辟的論點。而在現代科學中,對人類健康關系最大、貢獻最為突出的應該算是微生物學了。因此, 利用本學科的特點來提高《微生物及食用菌》中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活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多年來,由于大學、大專、高中等學校擴招的原因,導致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一般都比較差,意志力薄弱,對學習沒有熱情,而在中職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多以教師講為主,不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再加上《微生物及食用菌》這門課程本身涉及的微生物是人們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個體,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就對中職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目前,在眾多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中,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最為突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原始的學習動力源泉,這在中職學生身上表現非常明顯。在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的教學中,充分挖掘趣味教學因素,以實用性為導向,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2.1 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形式,活化課堂氛圍
一直以來,不少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容易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尤其是在理論內容的授課上,習慣以自己講課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更是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甚至造成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要想改變這種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狀況,教師必須革新陳舊單一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合作與活動教學。
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不定時問答環節,這和傳統教學中的一問一答有所區別。課堂上,筆者將所有學生的姓名和相應的課堂表現情況制作成了Ex1el表格展示在全班學生前,每個學生名字對應的表格欄內可作綠色、黃色、紅色標示,綠色表示期末平時成績+1分,黃色表示-1分,紅色表示-2分,然后就對學生進行提問記錄。第一種情況:假設提問A學生,該學生說出答案后,筆者不會馬上給予評判對錯,而是由A學生從班上舉手愿意做評判的同學當中選一個來評判,而選出的B學生除了評判出對錯外,還要指明答案在課本哪些哪段哪行可以尋到,最后再由筆者作最終的評判:如果A學生答對則在Ex1el表格上個人名字欄處增加一個綠色標示,如果答錯則獲得一個黃色標示;而如果B學生答對則獲得一個綠色標示,如果答錯則不作任何標示。第二種情況:假設提問到的A學生無法回答,則他可以在班上任選一位愿意替他回答問題的B學生作答,這種情況下,A學生只能獲得一個黃色標示,而B學生如果答對則獲一個綠色標示,答錯則不作任何標示。第三種情況,假設提問的A學生不愿意配合教師的工作,則直接獲得一個紅色標示。
學生在看到彼此分數的不斷更迭中,內心在無形中升起一種責任感和緊迫感,答得出來可以加分還可以由自身決定哪位同學可以獲得評價加分的機會,而答不出來雖然被扣分但卻可以向自己的好友求助。以這樣一種直觀教學形式授課后,筆者發現學生在課堂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比以往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不再單一的是被選擇的一方,而是也可以成為選擇方,課堂的決定權交到了學生手中,他們在思考如何回答問題的同時,還要面臨如何從眾多愿意伸出助手的同學中選出評判者,這種方法在不知不覺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了他們臨場應變的能力,還讓他們彼此間的友誼在課堂上和課后生活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延伸,明白交際能力和朋友的重要性。
2.2 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普及微生物在農業上的應用
隨著電腦技術的普及,現代教育進入了多媒體時代,教學方式發生了變革,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當今教育科學及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感性的認識更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為此,在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的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輔助,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讓我們的教學更為直觀、真實。課堂上教師再華麗、再美妙的語言描述,其效果都遠遠比不上現實世界在課堂上的生動再現。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各種有關農業微生物的圖片、視頻,讓常見的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結構、形態、甚至是它們的生理活動過程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變成了清晰可見的實體,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課件和聲色俱全的微視頻,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使學生獲得足夠的直觀認識,滿足學生的心理要求,提高對微生物的認知速度。
其次,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得課堂信息量比傳統方式高出許多,可以輔助并完善許多教學實驗工作中的不足。例如食用菌生產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種類的菌,由于教學時間、教學設施、教學場地以及當地氣候等的限制影響,課程無法對每一種的食用菌開展具體生產,這時候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從網上下載相關的視頻播放,使學生清楚多種食用菌的生產方法和過程。多媒體課件可以從靜態和動態、整體和局部地呈現實驗過程,縮短學生對實驗的熟悉過程,獲得更多感性認識,在課堂教學中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生動地向學生傳授知識。
2.3 開展《微生物及食用菌》技能比賽,提升學生實際操作水平
中職《微生物及食用菌》這門課程涉及到很多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實驗,如乳酸和甜酒釀的制作、菌種保藏、食用菌生產等,這些實驗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也比較感興趣,這時候教師的教學方式就可以有所轉變,不用拘泥于課堂上傳統的實驗過程,可以在班級內部、或者專業年級中開展《微生物及食用菌》技能比賽,主題不限,材料自備,成果展示,教師評比,讓比賽的內容和方式延展到生活中。這樣的比賽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則增加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微生物及食用菌》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加他們微生物知識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意識。通過《微生物及食用菌》技能比賽,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到微生物知識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最終用農業微生物知識解決問題。學生之間的技能比賽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之間進行微生物知識的切磋,可以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總而言之,《微生物及食用菌》教學質量的提高方法多種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影響它的因素很多,如教學條件、教師觀念、章節內容、對學生的培養要求等,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每個教師都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對自己學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下進行,最好的方式不是模仿成功案例而是與學生實際相適應。只有合適的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活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微生物及食用菌》教學的效率和效果,讓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和技能。
(作者單位:廣西欽州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