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希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浙江宏達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將主題語境列為英語課程內容的六大要素之首。《課標》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由此,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成為初中英語教學的起點和指向。但是,就目前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來看存在以下問題:
一、聚焦語言知識,忽視主線統領。缺乏主線統領的問題不僅僅存在于閱讀課中,在聽說課中表現尤為突出。部分老師認為聽說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教授新的語言知識,固話的教學模式為通過圖片等方式教授新的單詞,呈現目標語,然后播放聽力材料,學生完成各項聽力練習,最后操練目標語。這樣缺乏主線統領的碎片化的語言學習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真正習得語言,還會使學生難以在語言形式與文本意義和內涵間建立關聯,難以自主建構相關的語言知識網絡,從而影響到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和準確性,同時碎片化的學習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主題內容的深入理解,難以發展有層次的、有深度的、有廣度的多元思維能力。
二、聚焦語言技能,忽視交際功能。聽、說、讀、看、寫這五項語言技能是學生對于所學語篇的理解性回應,是發展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途徑。在聽說課中,很多老師會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以記錄、填表等方式作出恰當的反應,但是在說的過程中卻忽視了語言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交往,并由此造成學生對所學的對話會讀會背,但是不會用的現象,對語言的理解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記憶性輸出表達而不是理解性輸出表達,無法進行深層次的真實交際。
三、聚焦話題內容,忽視主題探究。“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堂教學的目標、內容與活動。”(程曉堂2018)。由此可見,確定主題是課堂的教學起點,而語言是學生探究主題內容的工具。在指向主題意義的聽說教學中,學生通過聽力活動,采取不同的聽力策略,根據話題提取關鍵信息,感知語言形式,理解語言功能后進行內化、整理和加工,在新的語境中應用實踐,實現有意義的真實交際,并在一系列的語言學習活動中,自主建構語言知識體系,理解文本主題指向,形成自己的觀點。
下面結合《英語(新標準)》八上Module 4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一課為例來闡述聽說教學中指向主題意義的教學策略。
教材的聽說文本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要讓學生在交際中運用得體的語言形式實現有意義的回應,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是基礎。教師要從主題、情境和語言項目的形式做深入全面的解讀分析,挖掘出語言表達所需的關鍵語言特征,幫助學生理解和指向主題意義,并且通過聽的方式獲取對話雙方采用了怎樣的語言形式(詞匯、句式、語法),在怎樣的交際場合(正式或非正式),如何與對方(說話者的關系如師生、朋友、父母等)展開交流,包括是否以得體的話語方式傳遞信息、交流想法、表達情感等,為后期準確、流暢、得體的表達奠定基礎。
本文所用的課例為外研版《英語(新標準)》八年級上冊 Module 4 Unit 1。單元的主聽說文本是一個長對話,說話雙方是母女,話題是上學的交通方式,主題指向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恰當的交通方式,語言項目形式是比較等級。在整個談話中,Betty采取了迂回、委婉的交流方式,通過比較幾種交通方式的差異,最終完成了說服媽媽同意她騎自行車上學的目的。整個主題推進的邏輯非常清晰(見圖1)。
教學片斷(一):關注整體結構、理解主題指向。
T: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ree questions.
Question 1:What’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
Question 2:Where are they talking?
Question 3:What are they mainly talking about?學生帶著上述三個問題初識文本,了解主題內容,形成對主題的基本認知,推測談話雙方的關系和談話地點以及基于這樣的主題情境下所采用的交際策略。在這個環節,采用了 “整進”的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包括形式的意義(詞匯、句型、語法等)和交際的意義(語境、語用、語體等),同時初步感知和理解服務于主題因主題而異的語言形式,并觀測到說話雙方如何采取恰當的方式對語篇作出反應,如理解、判斷和分析等,從宏觀上培養聽力技能。
教學片斷(二):獲取局部信息,厘清事件起因。
T: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with two questions:Question 4:What happened to Betty?Question 5:Did she feel good?
本課的文本是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展開對話的,這樣的對話常常以事件的起因來開始對話,然后通過層層推進,不斷變化交際策略來達成交際目的,所以明白事件的起因有利于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同時,這樣生活化的情境中說話者的情感和情緒的表達或外露或內隱,需要通過說話者的語音語調和對事件起因的描述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
教學片斷(三):定位細節信息、聯結形式與功能。
T: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Names Ways to school Reasons Betty’s mother’s advice Tony Lingling Daming Betty
以日常生活場景為依托的聽說文本信息相對散亂,因此填表這類活動通過記錄關鍵信息,能幫助學生梳理這些關鍵信息的指向,形成對語篇主題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通過聽力活動,學生抓取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語言特征信息,建構比較等級這個語言形式與意義和功能的關聯,為下一步語言的理解性表達做好整理與鋪墊工作,并培養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以note-taking的方式作出有效反應的聽力技能。
教學片段(四):通過信息轉述,再構語言。T:Report what’s between Betty and her mum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依據聽的過程中提取到的關鍵信息進行信息轉述,是語言再加工的過程,其目標指向是依據對文本信息的獲取和理解,結合自身已有的水平,運用新語言進行完整的語段口頭表達。
教學片段(五):通過任務驅動,創構語言。
T:Make a survey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to school by asking questions:
Question 1: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Questions 2:Why do come to school by car…?

Names Ways to school Reasons Classmate 1 Classmate 2
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者與其他說話者之間進行互動,從而生成意義的能力”,所以在一定的主題語境和真實任務的驅動下,能使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產生與人交流的動機并積極卷入到語言學習活動中。同時,學生在這樣真實交流的過程中自然的使用到了比較等級,這就使語言知識還原到了主題語境。學生通過這樣的語境提高對語言形式的感悟理解和創造性遷移運用的能力,使語言形式服務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同時對于上學方式的評價有效指向思維提升,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
交際通常發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而且有特定的目的。交際的情景就是語境,交際的目的就是語篇的主題。語言學習就是通過在語境中學習有主題意義的語篇來實現的(程曉堂 2018)。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語言習得觀,將聽說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聽是語言習得的方式,是為說的輸出做好鋪墊。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養成獲取關鍵信息的策略,建立主題、情境與語言之間的關聯(圖2)。
在基于這樣的結構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創設與教材主題語境相適應同時又能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過渡性語境”(趙尚華,俞海英),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理解語言知識所傳達的信息和表達的意義,將語言知識還原到主題語境,滿足交際意圖,增加知識儲備,在新的主題語用語境中,結合自身的情感和價值觀,生成真正的意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