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夢蝶 尚猛 劉波 張嶺鈞
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和就業困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航空類專業的學生,一方面航空類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比較局限,找到合適的工作相對其他專業來說比較困難;而企業卻又找不到各方面都滿意合適的航空方面的人才。造成這一尷尬局面最主要原因就是當今航空類大學生所具備的就業能力不足[1]。因此,加強航空專業人才就業能力培養是當前高等學校培養航空專業人才的迫切問題[3]。
從20世紀以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國外學者通過構建了心理-社會性模型[3]、USEM[3]模型和3S-Ca-reerEDGE[2]模型等經典理論和模型用于研究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二維模型、三維模型、四維模型、五維模型和以上就業能力結構模型[4]。
基于以上研究理論和模型發現各界學者雖已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仍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在研究數據方面,采用宏觀數據統計進行分析的文獻較多,但對于中小地區樣本調查分析的研究比較少;二是關于研究對象這一方面,專門針對航空類人員就業能力分析的文獻較少,且大多僅針對高職類航空院校。本文從這一實際研究現狀出發,對A市兩所高校航空類專業大學生進行采樣,分析出影響他們就業的主要因素。
查閱大量相關研究的資料,匯總出當前研究中評價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指標,刪除與本研究不相關指標,整理重疊的指標,對內涵一致,但命名不同的指標進行了統一命名。除此之外,對已成功簽訂合同的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航空企業人資部門進行訪談,從中選取出有效指標,將上述的指標匯總,并通過專家評議,最終確定了20項指標:信息收集與利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我推銷能力、人際社交能力、自我了解能力、交流分析能力、自我規劃能力、組織協商能力、吃苦受罪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禮儀得體能力、抗壓能力、善良誠實品格、創新發明能力、執行任務能力、自控能力、達成成就能力、資源合理利用能力、隨機應變能力。
選取A市兩所高校航空類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共發放4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45份,問卷有效率為79%。
利用SPSS22.0對調研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KMO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732,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顯著性為0.000,證明因子相關性較高,可以對調查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由于大多數題項集中在第一因子上,且有多個題項同時在多個因子上負荷較高,因此利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進行旋轉,使各因子歸屬更明確[5]。結果如下表所示: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題項序號及指向指標 成分2 3 4 Q4交流分析能力Q10資源合理利用能力Q3人際社交能力Q12自我推銷能力Q16禮儀得體能力Q20隨機應變能力Q6解決問題能力Q9自控能力Q14自我規劃能力Q13自我了解能力Q5組織協商能力Q2分工合作能力Q17善良誠實品格Q19達成成就能力Q18執行任務能力Q1信息收集與利用能力Q8創新發明能力Q7抗壓能力Q15吃苦受罪能力Q11自主學習能力1.947.938.908.872.768.925.917.825.672.521.871.740.736.734.697.903.810.787.721.552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題項在對應的公因子上的負荷值,其中最高負荷值為0.947,最低負荷值為0.521。公因子一包含交流分析能力、人際社交能力等題項,將其命名為營銷與人際交流能力;公因子二包含隨機應變能力、自控能力等題項,將其命名為應變與自控能力;公因子三包含組織協商能力、執行任務能力等題項,將其命名為團結合作與執行能力;公因子四包含創新發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題項,將其命名為創新與自主學習能力。
對上述公因子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了解航空類大學生就業能力水平,結果下表所示:

就業能力評價因子營銷與人際交流能力應變與自控能力團結合作與執行能力創新與自主學習能力均值3.6716 3.1798 3.4000 3.1486標準差1.00019 1.11505 1.19804 1.09222
高校航空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在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在3.1486~3.6716之間,均未超過4.0,處于中上水平;其中營銷與人際交流能力、團結合作與執行能力相對較強;應變與自控能力、創新與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
高校航空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可以從營銷與人際交流能力、應變與自控能力、團結合作與執行能力、創新與自主學習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考察和分析。研究表明,A市高校航空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在四個公因子上的能力都處于中上等的水平,但是還有待提高,其中應重點培養航空類大學生應變與自控能力及創新與自主學習能力,使該專業大學生都能找到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