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超



摘要:裝備作戰試驗的中期作戰評估是指在工程研制及性能試驗階段對裝備的作戰效能和作戰適用性、體系適用性、在役適用性等進行預測和評估的活動。本文主要針對中期作戰評估概念、作用、內容、流程等基本問題展開研究工作,首先闡述中期作戰評估在裝備全壽命周期中的作用,在仔細分析裝備技術狀態和數據類型的基礎上,建立中期作戰評估框架,為繼續深入研究中期作戰評估提供了理論基礎。
Abstract: The mid-term operational assessment is an activity that predicts and assesses the potential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operational suitability, system suitability, and in-service suitability in the test and evalu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issues such as the concept, effect, content and process of OA in operational test. Firstly, the concept of OA is defined,and the role of OA in the equipment life cycle is elaborated,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analysis of technical status and data types, the operational assessment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關鍵詞:作戰試驗;中期作戰評估;中期作戰評估框架
Key words: operational test;mid-term operational assessment;mid-term operational assessment framework
中圖分類號:TJ06?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6-0089-03
0? 引言
裝備中期作戰評估屬于作戰試驗范疇,是試驗鑒定工作的重要一環,開始于工程研制階段,持續到性能試驗階段。中期作戰評估目的是為了確定裝備最佳方案設計,考查裝備有關作戰方面的問題,以支持裝備樣機研制、狀態鑒定等決策。傳統試驗評估模式雖然相對成熟,但是由于其設計的初衷不是面向作戰任務,且評估手段有限,已經無法滿足對高新武器裝備作戰評估的要求。作戰試驗作為我軍裝備試驗領域的新生事物,體制機制尚未完善,理論、法規以及標準體系尚未建立,新的作戰評估理論和技術研究都剛剛起步,各級在進行中期作戰評估時,普遍存在不知道“評什么”、“怎么評”等現實問題[1]。本文即針對這些實際問題展開研究。
1? 中期作戰評估概念
作戰評估是作戰試驗鑒定部門組織的,持續對裝備的作戰問題進行的分析評估工作,評估裝備本身在作戰背景下發揮的作戰能力或者完成任務的能力,重點關注裝備本身在作戰中發揮的作用。中期作戰評估并非試驗鑒定的獨立階段,是面向裝備作戰試驗的作戰評估的組成部分,它與裝備論證、研制、試驗等活動相互交織在一起,并與全壽命周期的關鍵決策直接相關。根據現行的試驗模式,從裝備立項論證開始到列裝定型結束的全過程,劃分為初期作戰評估、中期作戰評估和綜合作戰評估,如圖1所示。前兩種類型是指向“未來”的評估,后一種是指向“結論”的鑒定。除了評估的介入時機,它們的區別還在于評估方法、評估準確性、評估裝備的技術狀態和評估數據類型。
2? 中期作戰評估的作用
在裝備工程研制和性能試驗階段,作戰試驗鑒定部門組織中期作戰評估,同工業部門的研制工作及試驗基地的性能試驗工作一同開展。作戰試驗鑒定部門根據工業部門提供的研制、驗證試驗數據,以及試驗基地提供的在標準條件、復雜、邊界和極限條件下得出的性能試驗結果及數據,重點關注在給定的技術性能條件下,在接近真實的使用或作戰環境(面對敵方威脅,對抗)中,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和適用性。最后向上級試驗監管部門提交《中期作戰評估報告》,為正樣機評審以及裝備狀態鑒定決策提供參考。
3? 中期作戰評估的數據類型分析
裝備在工程研制和性能試驗階段,技術狀態是一個從不穩定到相對穩定的過渡過程。總體方案設計、分系統方案補充設計到研制試驗、驗證試驗、性能試驗等工作逐漸開展,裝備技術狀態逐步完成從概念模型、分系統到初樣機,再到正樣機轉變的過程。
評估所需的數據大部分來源于研制試驗、驗證試驗、性能試驗及仿真試驗,還有一部分數據來源于方案設計階段的《立項論證報告》、《研制總要求》及參考數據(演習、訓練、同類型裝備數據)。數據大體分為實裝數據、仿真數據及參考數據三種數據類型,但又不能簡單地按此分類,例如研制、驗證、性能試驗采集的是實裝數據,但它是在標準、規定或理想狀態下進行試驗所得到的數據,沒有近似實戰的背景和環境,沒有動態的對抗。研制、驗證試驗得到的數據有的只是分系統的試驗數據,不是裝備全系統級別的數據。
縱觀我軍裝備壽命周期,技術狀態是從概念到實裝的過程,數據是從不充分到充分的過程,再由于評估本身的對數據的需求,導致各階段作戰評估的側重點和方法都是不同的,中期作戰評估主要側重作戰效能的評估。
4? 中期作戰評估的框架
中期作戰評估框架,是一種評估作戰相關問題的基礎性概念化的體系架構。作戰試驗鑒定部門用以組織評估人員及試驗人員,在裝備試驗鑒定中,根據試驗總案及其他管理文件,高效組織和管理試驗數據,評估裝備的作戰效能、作戰適用性、體系適用性及在役適用性,并向上級試驗監管部門提交相關決策建議。基本考慮是將評估作戰相關問題的活動,通過提交決策建議的形式,融進裝備試驗鑒定全過程。為將它們更好融進現有的裝備試驗鑒定過程,框架明確以評估作戰相關問題為主線,從功能角度對評估流程做特定區分,形成模塊化的流程框架,以便構建一套制度化體系化的評估能力。框架主要發揮三項功能:組織管理試驗數據,分析評估試驗數據,提交作戰評估報告,如圖2所示。
4.1 組織管理試驗數據
對數據的組織和管理,是開展所有作戰評估活動的基礎性工作。在使命任務分析和作戰想定擬定期間,評估人員將對作戰環境、作戰概念等進行全方位理解,進而建立作戰評估共用指標體系,并擬定評估要解決的關鍵作戰問題和評估準則。作戰評估共用指標體系將作為各階段評估活動收集試驗數據的基礎。各階段的作戰評估根據裝備類型和時機,分別建立特有的指標體系。
4.1.1 建立作戰評估共用指標體系
以地面突擊裝備作戰評估指標體系為例,如圖3所示。作戰效能評估的指標可以分為偵察情報能力、指揮控制能力、火力打擊能力等二級指標[3],每一類二級指標仍然可以繼續向下分為若干三級、四級的指標做支撐,并且這些指標并不針對特定裝備,具體裝備要具體分析。
適用性評估的指標構成比較復雜,有的指標在裝備概念設計時,就可以準確評估,比如裝備標準性,指裝備及其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可組合化的程度,可用標準化系數作為衡量裝備標準化程度的定量指標參數,具體用裝備的標準化件數系數、標準化品種系數等表征。有的指標則恰恰相反,例如裝備可靠性,指裝備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用裝備的平均無故障時間、連續正常工作時間等指標來度量。這類指標在初期時,僅能依靠參考數據,隨著數據積累,試驗的深入開展,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中期作戰評估指標體系需要在共用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評估目的和裝備特點進行選擇或優化。
4.1.2 采集管理試驗數據
根據評估指標體系所需的數據,按照時間的維度對試驗數據或參考數據進行分類、整理,以便評估人員后續對數據進一步運用,如表1所示。
采集數據時,一定要謹慎對待當時的裝備技術狀態、試驗條件等內外部因素,在記錄時要注意進行備注,以便指引評估活動向特定狀態下的數據聚焦,隨時回顧審查這些數據,有助于確保評估活動的順利開展。試驗中實際收集的數據(一部分是參考數據),用作與各種評判衡量標準進行對比和分析,以及回答評估中的各種作戰相關問題。
評估人員對大量數據的高效組織和管理,將有助于決策部門更清晰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局限,以及運用這些數據評估作戰效能及適用性時潛藏的邏輯,進而全面支撐高效的評估活動。表中的評判標準/準則是由論證部門提出指標的理想數值,僅作為參考,并非作戰效能及能力的最終標準。單個或少數指標的“不合格”,并不一定影響整個裝備的作戰效能,這也是與傳統性能試驗評估有所區別的地方。
4.2 分析評估試驗數據
評估人員應綜合運用“定性-定量”、“靜態-動態”相結合的評估方式,借助軍事職業判斷能力,尋求回答作戰相關問題,進而將其融入全局性的評估報告中。在評估活動中,評估人員應結合裝備在進行中期作戰評估時的具體技術狀態及特點,運用相適合的評估方法,以確保評估框架的高適應性。評估人員需要記錄作戰效能及適用性如何通過某些指標、標準及評估方法體現出來的。
4.2.1 作戰效能評估
作戰效能評估主要度量的是在體系對抗背景下某型裝備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在運用過程中,尤其是在作戰條件下,達到特定運用功能以及完成作戰任務的程度。按照還原論的思想,作戰效能評估可以看成是對各種典型能力綜合發揮程度的評估,一般在對單項能力(如突擊、火力、防護等)評估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聚合計算方式得到評估結果;或者,按照整體論的思想,基于作戰效果,可分解為作戰持續時間、敵我雙方戰損率、敵我雙方彈藥消耗等指標,然后進行評估;另外,也可以通過建立裝備性能指標到裝備作戰效能的函數關系,最終得到作戰效能的評估結果[4]。
4.2.2 適用性評估
適用性評估指的是裝備在正常使用條件下滿足使用要求能力的評估,分為作戰適用性、體系適用性和在役適用性[5]。主要是對裝備在作戰過程中能夠保持可用程度或滿足作戰要求,裝備與作戰體系以及體系中其他裝備之間信息融合、體系融合以及互通復用等適用能力,以及裝備服役期的經濟性以及服役后其性能和工作狀態保持能力的評估。
4.3 提交中期作戰評估報告
在狀態鑒定決策之前,評估部門向上級試驗監管部門提交一份中期作戰評估報告。報告的重點,并非評估過程的總結,也不是用于分析的數據,而在于得出的結論和建議。報告的結論應清晰地表現出部隊在執行不同作戰任務時,裝備的作戰效能及適用性的情況。結論中可能包括有大量精確的數據,但它們本身并非結論描述的必要組成部分,因為決策部門并不需要關心每個指標的細節。報告的建議應該分析當時的條件是否具備進入作戰試驗實裝階段的入口標準,主要考慮作戰問題,也要兼顧試驗保障條件等。
5? 結束語
中期作戰評估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涉及軍事裝備采辦思想、作戰理論、試驗評估、作戰仿真等諸多學科領域。本文在梳理新體制下裝備全壽命周期的同時,定義了中期作戰評估工作,分析了裝備在研制、性能試驗階段的技術狀態、數據類型等相關信息,提出了中期作戰評估的側重點,并著重構建了中期作戰評估框架,為繼續深入研究中期作戰評估奠定了理論基礎。目前,中期作戰評估的實踐幾乎空白,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下一步,將重點對評估指標體系構建以及評估方法等應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金良,郭齊勝,李玉山,等.陸軍開展裝備作戰試驗的總體思考[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6,30(3):1-6.
[2]曹裕華,王元欽.裝備作戰試驗理論與方法[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64-67.
[3]王侃,王金良,趙東波.陸軍新型地面突擊系統構想[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4,28(5):11-14.
[4]張迪,郭齊勝,李智國,等.基于型號性能指標的武器裝備體系作戰能力評估方法[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5,40(5):12-16.
[5]孫庶琿,廖學軍.武器裝備作戰適用性綜合評估研究[J].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18,19(2):248-252.
[6]王崇光,原衛華,張玙彬.作戰試驗安全風險評估框架體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2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