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燦 劉潔瓊



摘要:針對當前校園快速建設過程下的場所精神缺失的現象,總結出場所精神引導下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要點,以南陽師范學院校園空間為研究對象,分析現狀問題,提出景觀改造方案,以促進校園景觀場所性塑造。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lack of place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campu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d by place spirit, takes the campus space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scheme to promote the space shaping of campus landscape.
關鍵詞:場所精神;校園景觀;改造;場所性塑造
Key words: place spirit;campus landscape;reconstruction;space shaping
中圖分類號:TU986?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6-0197-02
0? 引言
校園是一種相對封閉且活躍的特殊空間,其空間形式是豐富多樣性的,承載著師生們的學習、游憩、交往、閱讀等各種活動。一個校園的文化屬性往往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形成的,然而在目前大多新建校園中,雖然建筑、交通等各類設施健全,仍讓人難以感知校園環境應有的親切感和歸屬感。因此,嘗試從營造場所精神的角度出發,探討校園景觀設計的要點,有助于校園空間文化性、地域性、場所性的表達,促進校園空間形態良性發展。
1? 場所精神與校園景觀
空間由于人的活動便成為了場所,故場所除了空間性特點還具備更多與人溝通而產生的內容,這便是場所精神。挪威學者諾伯舒茲在著作中關于場所精神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場所精神分為兩種,即定向感或導向感以及認同感[1]。其中定向感或導向感指的是人們對自身處某個場所的空間方位和環境特點的把握程度,而認同感指的是人們身處某個場所時通過行為感知獲取的親切感和安全感。可以看出,場所精神是人們通過空間體驗而獲得的,除了空間場所本身,還與個人感知能力、地域文化及自然特征具有密切聯系。
校園景觀一方面作為校園空間寶貴的自然成分,為師生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校園景觀是校園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校園整體結構構建、校園文化表達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反映出校園精神。因此,在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在滿足合理功能布局和美學觀賞性的前提下,應充分發揮出景觀的場所精神效應,使人們與景觀空間產生精神聯系。
2? 場所精神引導下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人們對校園景觀的方向性、認同感和歸屬感來自于人在場所中與周圍環境形成的良好互動[2]。校園景觀空間作為師生戶外活動主要場所,在規劃設計時可以考慮到場所精神的營造,具體從如下三方面著手。
2.1 注重校園景觀軸線的控制
軸線是一種空間設計手法,可根據學生的行為心理學層次來布局軸線的走向和位置[3]。早在近代校園建設中軸線已經能顯示出來。復雜多樣的校園景觀空間可以利用良好的軸線進行控制,以增強校園空間結構感。主次軸線構成校園空間的骨架,梳理和組織各類功能空間,指引空間組合展開的方向。校園景觀是校園軸線的重要組成內容,在設計過程中可以著重發揮軸線作用,使人們在校園這種大空間中容易找到前行方向,達到增強空間指引性的目的。
2.2 加強校園景觀的體驗性設計
校園景觀場所性的主要表達途徑是通過人的體驗和感知,學生不斷與景觀進行交流以此形成各自對景觀空間的理解和詮釋,賦予其場所精神。為增進人與校園景觀的互動機會,可以融入一些體驗性景觀設計,如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址的稻田景觀,圍繞稻田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為校園景觀場所營造了獨具特色的場所精神。
2.3 深化校園景觀象征意義的表達
象征是用具體事物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景觀由于組成元素和設計手法多樣而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表達出一定的象征意義,如著名景觀大師彼得·沃克設計的哈佛大學唐納噴泉,運用現代工程技術和設計手段把波士頓新英格蘭的鄉村意象融入到景觀之中,為校園增添另一面的文化氣息,為校園提供了呈現四季變化的富有動態的景觀,這種象征的設計手法加深了人對場所的印象。
3? 實踐案例
3.1 項目概況
項目以南陽師范學院校園空間為研究對象,學校分為三個校區,其中東區為該校老校區,中區、西區為新建校區,具體景觀改造區域位于校園東西方向主軸線和中區軸線交匯處,為整個學校最核心地方,南面校園主入口,北臨運動場,東接教學樓,西望圖書館,場地平坦、規整,近似長方形,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如圖1)。
3.2 現狀分析
現狀景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不具備成為核心景觀的條件,整個場地全部被植被覆蓋,空間空單調、無趣;②沒有明確的功能屬性,采用封閉式的邊界處理,功能單一;③未能發揮校園軸線重要節點的作用,削弱了場地的方向引導性。
3.3 設計內容
3.3.1 設計思路
優秀的校園景觀應當既具觀賞性,又產生獨特的場所精神,為使師生可以在環境中獲得方向感與認同感,設計重點突出道路規劃與植物造景,通過二者對空間的劃分和圍合塑造出獨特空間場所。
3.3.2 設計目標
項目首要目標是糾正現狀景觀的設計缺陷,深化校園景觀軸線,增加綠地空間多樣性等,進而塑造校園景觀場所精神,使人身處其中產生精神共鳴;其次,根據使用者需求打破景觀的固定性,設置靈巧的景觀空間以增加人與景觀接觸機會,提高景觀實用性。
3.3.3 設計方案
本設計在如上綜合考慮的基礎上確定設計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①場地東側向內側凹進去,體現開敞性、包容性,設置兩條道路將外部的人們接納進來,道路匯合處形成主要景觀節點之一——文化石;緊挨著文化石是一個圓形的噴泉廣場,完成景觀從靜到動的過渡;②噴泉廣場往西依次為圓形樹池廣場和西入口廣場,視野開敞,方向指向性強(圖2)。此外,還合理配置植物,增設景觀設施。
3.3.4 設計分析
結構分析:場地景觀軸線配合校園軸線展開,對深化校園景觀軸線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幾個節點深化了軸線的方向性,并賦予景觀以節奏感與韻律感,整體形成一個開闊、完整的景觀結構。
功能分析:首先是滿足交通需求,該區域位于校園交通轉折點上,交通量大,交通形式復雜,設計打破了原有場地的封閉性,方案設計中引入幾條貫通整個場地的道路,解決了原有景觀中人不能通行的問題,疏散一定交通量;其次滿足了活動需求,幾個集散廣場位置醒目,師生們可以在廣場上開展各種活動;再者滿足了休憩、閱讀的需求,三排具有變化條凳形成了的休息功能區,又帶來趣味性;最后還滿足了觀賞功能,位于軸線上的景觀噴泉、景觀樹以及景石等帶給人視覺上的良好體驗,塑造了鮮明的、具有標志性的景觀形象。
植物配置分析:噴泉是整個場地中最主要的景觀節點,在其周圍種植了兩層灌木叢,以金邊黃楊為主,間植石楠,使顏色具有變化。中心景觀樹為一顆巨大的欒樹,成為整個場地的視覺制高點。此外,除了保留原有植物種類,還增加了桂花、櫻花、銀杏等觀賞性植物,根據需求采用規則式或自然式的方式進行種植。
4? 總結
校園是一個生長中的有機體,整體性、和諧性是一所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校園必備的條件[4]。學生的主要生活活動都是在校園內完成的,環境校園場所精神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具有獨特的意義。本設計本著為師生服務的宗旨,在探析校園場所精神塑造意義的基礎上,希望通過改造設計為師生營造一個交通便捷、功能齊全的校園場所,充分發揮場地的景觀效應,強化校園人文氛圍,為校園生活增添生氣。
參考文獻:
[1]諾伯舒茲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筑學現象[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場所精神的大學校園景觀空間探討[J].規劃師,2010,26(12):97-101.
[3]李丹.院系教學樓屋頂平臺空間改造設計——以安陽工學院土建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8,37(14):202-203.
[4]殷巧生.大學校園與大學精神的塑造——基于諾伯舒茲的場所精神[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