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秧歌的形式既有齊魯古風,又有其形成時期的特點。它的整體風格是男性大膽,女性柔美,富有彈性和微妙之美。膠州秧歌的基本動態特征是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最閃亮的珍珠之一。它在當前的社會文化浪潮中也有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創新。膠州秧歌在動感風格特征中仍然繼承了傳統民族氣質,也滲透了現代西方文化,非凡而精致,進一步體現了中國民間舞蹈的時代特征。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改善,文化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導致膠州秧歌的表演空間急劇縮小。同時,由于大眾娛樂和文明轉型的影響,膠州秧歌的發展方向逐漸脫離當地人民追求的生活和風俗的本質。膠州秧歌逐漸由人們自發舉辦的季節性娛樂活動轉變為有組織的、以效率為導向的社會文化和藝術活動。
一、膠州秧歌的風格特點
膠州秧歌動態風格可以概括為“抻、韌、碾、擰、扭”五大特點。
(一)抻
“抻”是指當開始或到達極點空間時,動作模式繼續,并且表現出一種延伸感。用流行語言解釋,就是在已經完成某個動作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展。例如,在推高風扇時,將力量推到身體的所有部位,從腳到膝蓋、腰部、肩部、頭部、手臂、指尖,直到神經末梢,身體逐漸伸展,給人一種豐富感和豐滿感。
(二)韌
“韌”是流動運動變形中的一種力量特征。它可以通過手臂的長度和手腕上的靈活有機配合,展現上、下身的協調和內部控制身體的能力。人們以不間斷的力量擴展自己的美麗。例如,對胸部進行扇形提升動作,就可以反映其快速移動和緩慢移動的動作過程,將動態舞蹈的力量擴展到身體的每個動態。舞蹈移動到每個神經并為每個動作提供韌性。
(三)碾
“碾”是指在形成或移動重心的過程中,膝蓋被推動并反射在腳的旋轉力上,并且在舞蹈運動中,膝蓋主要存在于腳上,如T型旋轉步驟、升壓步驟和T步驟三步等。當跳舞時,由于內側和外側的滾動,膝蓋首先打開然后關閉,或者開啟旋轉,腳步快速變化,因為當舞者的大腿和膝蓋內側提升時,支撐主腿的腳跟被抬起,而當副腿抬起時踩下,控制主腿使腳后跟和腳的邊緣向外擺動,使動作顯示出“碾”的節奏。該功能呈現出另一種彈性和微妙的美。這也是膠州秧歌腳下最精致的特色,也體現了表演者的優雅。
(四)擰
“擰”是指以腰部為軸線,扭轉內側和外側而形成“三彎”姿勢。腳下的“原支點”作為動作的起點,使膠州秧歌的形狀柔軟,舞動輕柔,但不強壯、不做作,無拘無束。膠州秧歌“擰”和“碾”緊密相連。這兩個詞是形成“三彎”和物理特征的關鍵。膠州秧歌強調,當抬腿時,大腿和膝蓋向內扭曲,而主腿被控制抬起,主腿的另一側向上抬起,在著陸時,必須有受控的下降跟部,然后副腳下降,膝蓋轉向外側,腰部轉向另一側。膝蓋的打開和關閉、腳下的推動以及腰部的反復扭轉形成了扭曲腰部的動感和提升最輕微力的感覺。
(五)扭
漢族民間舞蹈強調扭曲,勾勒出美好的舞者形象,而扭曲是膠州秧歌節奏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腰部的軸向和扭曲狀態,并輔以肩部和手臂的適度夸張。秧歌表演者必須把握內心起伏變化,形成獨特的扭腰動作。扭轉部位主要包括腳、膝蓋和腰部。每個節拍的流動部分形成三彎曲姿勢,隨著臂的交替,形成系統的扭曲感覺。
二、膠州秧歌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膠州秧歌作為中國民間舞蹈的精髓之一,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演員的角色和服飾也很精細。同時,膠州秧歌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它可以豐富群眾文化,增加情感交流。但是,膠州秧歌目前存在傳承機制不完善、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自身的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膠州秧歌的傳承與發展,人們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組織專人拯救和整理傳統膠州秧歌資料,打造秧歌地方志;二是建立和完善膠州秧歌的傳承和創新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交流學習;三是要擴大受眾面、培育市場,普及膠州秧歌文化;四是建立膠州秧歌旅游文化村,打造城市名片,實現產業化發展;五是加強隊伍建設,夯實群眾基礎,讓非遺傳下去。
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扎根于百姓心里,才能真正傳承發展下去。因此,膠州市成立了膠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膠州秧歌研究會和茂腔研究會,重點對茂腔、膠州秧歌、膠州八角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系統挖掘、整理和保護。同時,采取委托培養、從大中專藝術院校招聘等方式,專門編寫適合學生使用的書籍和音像制品,錄制教學視頻,指導成立多支學生秧歌隊。每年定期組織開展“戲曲演出月”“戲曲票友大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另外,積極舉辦膠州秧歌大賽,借助比賽平臺推出精彩的原創秧歌,從創意、服裝、音樂等方面實現突破。
三、結語
膠州秧歌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有很多民俗文化的痕跡,是一種形式復雜、地理和歷史因素影響明顯的多元化藝術形式。膠州秧歌來源于民間,表達人們的真實感受,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受大眾的喜愛。人們要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藝術修養,創作更多反映新時代特色的膠州秧歌作品。膠州秧歌承載著膠州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成為膠州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可以為新時代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珂欣(1998-),女,甘肅靜寧人,本科,研究方向:舞蹈編導、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