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摘要]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已經開始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化的發展性教學,確立新的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只有教育觀念轉變,許多困難才能迎刃而解。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是填鴨式,而是師生進行雙向互動。新課程的實施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因此,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迫在眉睫。
[關鍵詞]教學現狀;角色轉變;學生自主
確立新的教育模式,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新形式下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沿用了幾十年的傳統教學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改革壓力。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師生進行交流互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新課程的實施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那么,課堂的教學模式就成為了教學的關鍵,教師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擺正位置,改變固步自封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成績,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此問題進行如下分析及解決:
一、教學現狀(傳統教學)
傳統課堂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傳統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聽講的態度決定學習效果。從學生的角度講,會出現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上課教師,造成師生之間教育學的矛盾,從教師的角度講,有些教師對待學生不能做到一視同仁,造成了部分成績稍差的學生出現抵觸情緒。新課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而在現行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學生和聽課者面前淋漓盡致地展示著自己的“風采”,仍然唱著“獨角戲”,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沒有得到體現。
二、解決對策
鑒于上文的分析,我們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要從教師本身和學生兩個方面入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具體方法如下:
1.教學思想的轉化
過去的教學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應付考試,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要求教師更加注重與學生情感的交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追求知識。
2.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完全是平等的,需要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點,從而共同求得新的發展。教師要徹底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學生當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只有尊重學生,信任和關心學生,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為學生營造一份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遷移。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學、大膽地思考、大膽地去創新,才能真正體現自主。
合作學習是教師要主動融入學生的討論,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對學生指手劃腳,教師可以主動加入某一小組的討論,也可讓學生邀請自己參加某一小組的討論。當然,教師畢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該對合作學習的過程進行動態的調控和指導。既要維持好整個課堂的秩序,又要及時收集各小組討論的信息,并及時把這些信息反饋給其他小組,必要時給予適當的點撥,使討論能不斷向縱深發展。在進行大組交流時,教師可以把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分析過程展示給學生,既為他們提供一個范例,又可給他們以有益的啟發。在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言,盡量肯定學生的見解,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獨特的甚至有點出格的觀點和看法,對學生發言中出現的原則性錯誤,教師也要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礎上,幫助其分析原因,讓其心悅誠服地接受。
3.“教為中心”變為以“學為中心”
高效課堂的導學案改變了以教為主的方式,不再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過程,而是學生憑著導學案去主動學習的過程,在主動學習中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并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理解不同,在分析中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與觀點,在小組內、課堂上產生知識碰撞,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會超出教師對知識理解的范圍,這樣也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實“為學”中心思想,這就是教學模式轉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以下建議:
一是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激發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把學生從依賴教師、迷信教材的誤區中解放出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也就是自控能力的培養,是學習性質的根本改變。充分整合資源、重視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設計的問題、學習活動的難度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盡可能分層教學,盡量使用積極的評價效應。引導學生客觀分析成敗原因,建立積極的自我能力信念。
二是改進教學方法與指導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實行“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教師應充當啟發者、引導者及幫助者,改變“滿堂灌”的做法,精講多練,多啟善導。巴爾扎克說過:“問題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學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發現、思考并解決問題。比如,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可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組,每組均有優、中、差生,然后讓他們一起討論課文的主題或結局,并由優生改寫課文,然后進行評比。如此一來,就可在同一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聽力、口語及寫作能力。
三是創造自主學習環境,形成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堂上不但要有親和力、感染力,而且要參與到學生中去,才能使學生解除思想包袱,盡情地表現自己,發揮其聰明才智和想象力。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研究結果由各小組推薦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交流,充分體現一種互動性學習。對于各小組匯報不完善之處,由組內同學或組外同學補充,再由教師進行點撥講解。比如,在教學中可以與學生一起表演課文中的角色,在師生同臺表演后,再征求其他學生的意見,一起探討最佳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就尤為重要,最直接表現就是教師用常用語言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結果等進行判斷,再進行褒獎、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存在的缺點,準確的課堂教學評價還需教師關注課堂中的細節,及時提醒學生,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對于學生來說,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努力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好課內課外時間,實現自己學習方法上質的飛躍。對教師來說,應該重新定位師生角色,打破“教師中心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實施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并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采取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合作,主動獲取知識,不斷形成技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所以說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迫在眉睫,至關重要。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也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與培養,二者相輔相成,引導學生“善學”“會學”,這就是教學模式轉變的重要目的。教師必須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教中學會自主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枬.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王彥,王枬.教育敘事—從文學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3]丁鋼.教育與日常實踐[J],教育研究(北京),2004,(2).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