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文 陳江 張曉明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展現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的一項重大標志性工程,是杭州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也是杭州城市發展的主要空間軸線和城市文脈。杭州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的保護、利用,始終堅持貫徹“保護第一、生態優先、擴展旅游、以民為本、綜合整治”原則,深化大運河保護管理,推動大運河有機活化利用。2002年,為加快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整理與保護開發,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把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列為杭州城市建設“十大工程”之一。自杭州運河綜合保護工程啟動以來,杭州緊緊圍繞“還河于民、申報世遺、打造世界級旅游產品”三大戰略目標,通過創新運河綜保體制機制,保護文化遺產、改善運河水質、提升生態環境、豐富運河旅游,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大運河(杭州段)基本實現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的目標。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對大運河(杭州段)的保護管理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要在推進運河綜保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杭州大運河綜保經驗,并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形成可在全國推廣復制的中國大運河保護與利用的杭州模式。
理順保護管理體系
推進標準體系建設
出臺全國首個運河保護地方性法規。《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條例是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產城市中首個地方性運河遺產保護法規。保護條例秉承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統籌協調、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進一步理順了運河保護管理體系,明確了各方工作職責,為更有效開展運河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全國率先編制更具操作性的保護規劃。為進一步加強杭州大運河的保護與管理,按照國家總體規劃的原則和要求,組織編制《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2019年1月1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批復《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規劃》是實施杭州市大運河保護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據。
在全國率先推進保護管理工作標準化。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沿線27個城市率先啟動遺產保護與利用標準化試點工作,推進市級地方標準規范試點項目,編寫《杭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標準》。2018年12月20日,《中國大運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遺產要素分類、代碼與圖式》和《中國大運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規范》兩項市級標準,經市質監局批準發布并正式實施。2019年,在編制完成的兩項市級標準基礎上,組織開展《大運河(杭州段)外語導覽標識系統譯寫規范》研究,編制《駁坎保護與加固技術導則》《大運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制度》等保護管理標準,進一步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提升標準層級。
探索建立評估體系
加大遺產保護力度
探索建立遺產保護管理評估體系。為提高遺產利用和管理水平,積極推進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評估體系建設工作,編制完成《杭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評估體系》。2019年啟動的《2019年度大運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評估》項目,將以白皮書的形式對運河沿線屬地政府關于大運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日常管理工作情況開展評估。
建立遺產影響評價制度。為規范遺產評價程序,積極推進《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價實施辦法》頒布出臺,將與市發改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建立針對大運河遺產涉建項目的聯合審查機制,積極開展涉運建設項目遺產影響評價,對大運河(杭州段)遺產區內的建設項目進行聯合審查,形成“事前有遺產評估把關,事中有巡查、監測等監督,事后有問題抄告、督查和文物執法等整改措施”的全方位科學化保護體系。
加速推進遺產監測智能化。在大運河通用平臺的基礎上,積極提升實施具有杭州特色的遺產監測預警平臺系統。加強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開展實時預警;通過整合林水、城管、港航等多部門資源,集成杭州市智慧城管應急系統、山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城管視音頻流媒體服務中心平臺等,實現預警立體化;建立遺產專項監測機制,建立監測專業團隊,提高監測效果,現已啟動實施拱宸橋及富義倉專項監測項目;豐富完善遺產檔案,建立綜合數據庫。目前,杭州大運河遺產全線所有點段的病害調查、測繪及基礎圖件繪制全部完成。
有效改善水生態環境
傳承運河文化
切實改善運河生態環境。大運河縱貫南北,是杭州城市的重要生態綠廊,同時又是主城區水位最低的地表河流,生態治理壓力非常大。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決策部署下,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建立了完善的省、市有關領導牽頭抓總,運河流經四區主要領導分頭包干,相關鄉鎮(街道)具體負責的四級“河長”體系。以運河河長制為載體,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強巡查督辦,通過市區聯動,強化部門協作,實現運河流域水質監測全覆蓋,運河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由2014年劣V類頻現到2018年干流監測斷面優良率(Ⅲ類以上)達82%,運河水質實現重大改善。
深入開展運河文化研究。構建文獻集成、通史、辭典、叢書、研究報告“五位一體”的運河文化研究體系,扎實推進運河研究工作。目前,杭州運河(河道)研究院已編纂出版《運河(河道)叢書》26本、《運河(河道)文獻集成》4本、《運河研究報告》1本。此外,運河(河道)研究院積極開展應用性研究工作,開展《大運河杭州段遺產區水工遺存——駁坎保護研究》《大運河杭州段水工遺存科學價值研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統籌化推進創新實踐》等14項課題研究,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提供決策依據。
加強運河文化宣傳展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通過打造運河文化精品;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連續舉辦三屆杭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周;積極開展運河文化交流;加強運河文化宣傳展示,借助第三屆世界休閑博覽會在杭召開的契機,積極送評橋西歷史街區項目并獲“世界休閑組織國際創新獎”;培育運河文化傳承人等一系列方法與手段,以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講好運河故事,展示大運河歷史文化,擔負起傳承、弘揚運河文化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