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妮
紹興倉橋直街位于越子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內,是一條集商貿、旅游、文化、居住于一體的特色街,也是紹興一條頗具文化底蘊的歷史老街區,自2001年起實施試點保護。街區主要由河道、民居、道路三部分組成,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筑,眾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臺門保存完好,具有濃郁的水鄉氣息。全長1.5公里,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2003年8月,倉橋直街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
一山一水一古城
一墻一瓦一老街
倉橋直街不長,行人慢悠悠晃上個20來分鐘,便可以從街頭走到街尾了。倉橋直街很老,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古老的建筑、斑駁的墻面透漏出它的滄桑。踩著青石板緩緩走過這條老街的人們,總能聽到它低聲的呢喃,它在訴說歷史的興衰與風霜。
馬頭墻。倉橋直街有一面頗有特點的石墻,白墻青瓦,粉白素凈,墻頂部分形狀酷似馬頭,這便是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特色墻體——“馬頭墻”。馬頭墻兩山墻頂部砌筑高出屋面,墻面隨屋面坡度層層下落,墻頂覆有青色的瓦片,每只垛頭頂端各安裝上一只“馬頭”。據說在古代,男子長至十二三歲便離開家鄉外出經商,馬頭墻也是親人們對游子盼歸的物化象征。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墻靜默地矗立著,它的墻面已顯得有些斑駁,但仍有著素雅寧靜的美感。
馮家臺門。紹興古城,臺門如星。臺門一詞源于2000多年前的《禮記·禮器》,本意是指諸侯宮門、禁城門、外城門及府第宅院之門,是紹興當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它們深藏在古越水鄉的巷子深處。馮家臺門是典型的紹興老臺門,它是一處民國時期的傳統院落,距今已有70多年歷史了。整座臺門坐東朝西,推門而進,內有鏤空的石雕花窗、精致秀美的木質沿廊,臺門依次為門廳、明間、后院。走過放置石凳、繪刻有磚雕、懸掛有紅木匾額的門廳,便來到了后院。后院中左右對稱各三間矮房,中間布有花池,池子兩側各一口水井。水井里、曲徑上、花池中,流淌著古風遺韻。
陳橋驛先生史料陳列館。順街前行,便到了陳橋驛先生史料陳列館。作為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為《水經注》與酈學、寧紹地區與吳越文化等多個研究領域傾注了畢生精力。館房坐落于倉橋直街,是紹興的傳統式建筑,與具有濃厚紹興水鄉風情的老街相得益彰。史館北側有戲曲館、黃酒館、書畫館,南側有書畫研究所,濃郁的文化氛圍也與先生史料陳列館的內涵頗為相稱。史館面積500平方米,設有兩層。一層大廳寬敞明亮,收集了陳先生的學術著作、重要論文、文章手稿、珍貴字畫、來往信函等千余件史料,透過各色史料的展陳,先生著書立學的形象熠熠生輝。
一簞一食盡滋味
一葉烏篷入畫來
說到紹興的美食,似乎都能聞到一股子醬香和酒香。紹興悠久的醬、酒飲食文化造就了各種各樣的醬菜、臘腌菜品,霉、臭食品文化,也成就了紹興美食的特色。
臭豆腐。紹興臭豆腐是來紹興打卡美食的必選項,它由莧菜梗汁浸制而成,游客來此游玩,愛吃的是聞臭而動,不愛吃的則是“退避三舍”。短短的一條倉橋直街便有三家賣炸臭豆腐的老店,足見紹興人對臭豆腐的熱衷程度。紹興的臭豆腐有蒸有炸,蒸的鮮,炸的香,其中又以炸居多。炸臭豆腐頗有講究,炸的時間不宜長也不宜短,多一秒則老,少一秒則生,不是有幾年經驗的老師傅很難把握好火候。等到臭豆腐炸得表皮金黃焦脆時,老師傅用一把大漏勺抄底撈起來,趁著表皮還滋滋冒著金色小泡泡,輕輕抖落幾下,便倒入碗里。愛吃辣的有辣醬,愛吃甜的有甜醬,嗜辣的還有紅燦燦的辣椒油。輕輕咬開,里鮮嫩外干酥,難怪曾有“嘗過紹興臭豆腐, 三日不知愁滋味”之說。
黃酒冰棒。古越龍山出好酒。紹興人對黃酒的喜愛,不亞于湖南人對辣椒的執著、福建人對沙茶醬的熱衷,就連冰棒也能做出黃酒口味的。說是黃酒,其實已經濾過了酒的烈,只保留了黃酒的醇香,入口軟綿,清涼甘甜,和普通冰棒不同的是后味有一種米酒的米香味。冰棒里面還包裹著軟糯的糯米,黃酒的清香配合著糯米的軟綿,別有一番風味。
茴香豆。讀過魯迅的文章,一定對孔乙己給小朋友分茴香豆的畫面印象深刻。茴香豆是紹興的特色地方小吃,由于其價廉物美,逐步被城鄉酒店作為四季常備的“過酒胚”。其做法是將蠶豆等主料輔以八角、茴香、桂皮、鹽等調料煮制而成。紹興人吃茴香豆一定要配黃酒,一口黃酒,幾顆豆子,豆肉熟而不腐、軟而不爛,咀嚼起來滿口生津,咸而透鮮,回味微甘。再配以黃酒的醇香,真是“快活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