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婧
體育心理學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大有用武之地。體育教學過程是以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為基礎的,體育教學與各科教學一樣,都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之下,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形成思想品德的過程。
1 論文研究現狀分析
1.1 大量研究發現,體育心理學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可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在體育學習中,學生由于缺乏運動技能對新接觸的運動動作的練習容易產生畏懼、無助、焦慮等負面情緒。一旦產生這種負面情緒,學生會認為自己的體能水平無法達到運動動作所要求的技術水平,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完全喪失信心。此時,教師就要進行心理學干預,找到學生產生畏懼、無助、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原因,加以正面疏導,鼓勵學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動作,并適當加強練習,使學生逐漸熟悉、掌握動作要領并學會控制情緒,從而產生自信心,達到良好狀態。
1.2 體育心理學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學習欲望學習興趣的產生是學生自發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條件。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途徑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而合理運用體育心理學就可以達到此目的,并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首先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體育學習的重要意義,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熱情、產生學習自覺性。
1.3 體育心理學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上好體育課的關鍵是能否吸引并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技術教學課上,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場地、器材及四圍環境的影響而分散。教師可以通過簡短靈活的問答、新穎有趣的練習、機動多變的隊形操練等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對于因沒有集中注意力而未掌握和運用好技術動作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使其重新集中注意力,比如一個關注的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話語,都可以讓學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以使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運用這種輕松愉快的方法與途徑,提高學生注意力,完成教學要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4 體育心理學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可掌握學生的運動負荷,促使學生的身心恢復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在課堂的基本部分練習中,機體承受了高強度的運動負荷,精神處于高度集中與興奮狀態,肌肉也處于緊張的用力狀態。課程結束后,必須使學生的緊張狀態得到放松,教師可挑選一些能夠使學生的運動負荷逐步得到降低的練習,比如動作較緩和的活動性游戲、輕松優美的舞蹈動作等等。這些有益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從高壓力、緊張的狀態下逐步得到放松,從而恢復到相對安靜的狀態。舞蹈、游戲和放松走的活動輕松、負荷小,對緊張的肌肉有良好的放松作用,而且它們能夠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使中樞神經的興奮得到合理的調節。這樣在肌肉和神經得到放松的情況下,學生就會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放松,從而恢復到相對安靜的狀態。
2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2.1 在體育教學中,相同的教學內容、相同的場地、相同的器材,不同的教師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造成這種原因的因素有很多,但與教師是否遵循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是教學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體育課的教學是師生之間、教與學之間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進行各種身體練習的過程,也是一種思維過程。特別是在研究教學對象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教學內容的技術特點時,還需要研究教學對象的心理活動,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把學生的身心統一到體育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體育向著更優化、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從以往研究來看,多關注體育對興趣、意志、體質的影響,文獻中較少涉及體育心理學運用對師生關系的影響,這是本課題重點研究的內容。
2.2 中小學階段是構建自我認同、發展社會技能的重要階段,在嘗試各種社會角色,探索自身價值體系和發展方向的過程中,各種嘗試和探索都可以視為發展過程中的危機,煩惱的增多和壓力易感性的提高,使他們更容易被抑郁困擾。根據抑郁行為模型,高抑郁傾向的個體因為缺乏良好的社會技能,在人際交往中很少受到正強化,這會加劇他們的抑郁感受。中小學生的交往能力正在形成和發展中,其人際交往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特征更容易使他們體驗到抑郁、焦慮和孤獨。研究表明,社會技能不足的學生不僅更容易體驗的抑郁,而且面臨生活事件沖擊時,由于應對能力不足,他們體驗到的壓力更大。社會技能不足會使人際沖突增多,社交壓力增大,而且,在面臨壓力的時候,社會技能不足者得到的社會支持很少,這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抑郁體驗。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是培養學生社交技能重要的方式,本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體育心理學運用對體育課社交技能的改善作用的探討,來明確心理學在體育課中的重要價值。
(作者單位: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