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云亭

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外閱讀并沒有發揮其重要作用,導致課外閱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把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整合:依托“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進行課內大量閱讀;課內得法,課外實踐;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這表明了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語文老師能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一落實到教學的層面,就把課外閱讀忘記或放棄了,沒有發揮其實效作用。我們老師需要探討出一條可行的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整合的策略,架起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的橋梁,發揮閱讀的重要作用。
1 依托“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進行課外大量閱讀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強調“課內大量閱讀”來學好語文。實驗叢書依據教材單元的“雙主題”,選取適合不同學段學生閱讀的優秀篇章,拓展了學習內容,為教師開展主題拓展課外閱讀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圍繞“大自然的生靈”編排了《古詩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讀課外及《昆蟲備忘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語文主題叢書分別從“可愛的動物”、“植物的靈性”、“生靈有情”三個小主題選編了15篇文章。課本上的課文只有4篇,但語文主題叢書中有關這一主題的文章拓展了15篇,學生在對這些拓展閱讀的文章進行閱讀時就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課外閱讀量。
2 課內得法,課外實踐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到了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在“三到”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手到”成為“四到”。無論是朱熹的“三到”還是胡適的“四到”都在提醒我們讀書要有科學的方法。
2.1 保持科學的閱讀姿勢
在低年級,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姿勢,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保護學生的視力。閱讀時最端正的姿勢應該是這樣的:上半身端正,腰板挺直,背部不要彎,雙手或單手持書,手臂自然放松;下半身雙腿自然彎曲,小腿垂直于地面或稍向前伸,不翹腿,不晃腿;雙眼離書本一尺,胸部離桌面一拳,握筆時指尖離筆尖一寸。
手拿筆引導視線。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年級越低注意力集中時間越短,在閱讀時我們可以訓練學生手拿筆引導視線,這是一種自然而有效的閱讀方法。以手指引導視線可能會降低閱讀速度,但卻能有效防止走神。拿著筆可以隨時在書上做筆記,標出好詞好句,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2.2 訓練閱讀“思維導圖”
學生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書的內容,提煉出主要問題,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進而對整本書的內容有個系統把握。畫思維導圖時,要盡量少寫文字,善用符號、圖形和顏色,繪制思維導圖的本意是用圖形直觀展現文字的內容、邏輯關系。學生在閱讀《木偶奇遇記》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畫簡單的思維導圖:1.木偶皮諾曹經歷了哪些考驗?2.在這些考驗中它有什么收獲?學生根據這兩個問題畫出思維導圖,在繪制的過程中就是對內容的又一次理解和整體把握。
2.3 寫好讀書筆記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寫好摘抄型和感悟型讀書筆記。摘抄型讀書筆記,是小學階段最常見最基礎的讀書筆記類型。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語言素材的關鍵階段,文章中有用的語句、段落等按原文摘抄下來,以便于自己學習。感悟型讀書筆記,就是在讀完書之后寫出自己的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獲,要以自己的語言為主,較少引用原文。
3 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
提到閱讀教學,往往就是課堂上圍繞課文展開的教學,實際教學中對課外閱讀并不重視。要想有效的開展課外閱讀,就要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明確課外閱讀的目標,確定課外閱讀的內容,豐富閱讀成果的展示形式。
3.1 明確課外閱讀的目標
美國學者、教育家艾德勒提出了著名的“閱讀的四個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根據艾德勒對閱讀層次的分類,確定1-3年級學生的閱讀目標為基礎閱讀,主要是識字、朗讀訓練,進行大量閱讀,對內容可不求甚解。4-6年級的閱讀目標為檢視閱讀,在識字和朗讀的基礎上目標要求更高,更精,學生在讀完一本書后要知道整本書講了什么,書的結構如何,能夠畫出思維導圖。有了這個基本的目標為依據,在開展課外閱讀時就能有重點的進行。
3.2 確定課外閱讀的內容、確保課外閱讀時間
課外閱讀要給學生自主選擇權,但是不能完全由學生選擇,教師必須給予指導。這就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中各學段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要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體現不同學段的閱讀梯度。根據以上要求,學校每個年級不同學期都有相應的推薦書目,每個學期師生共讀。為了確保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重視課外閱讀。每周有兩節固定的課外閱讀課,學生到圖書室進行課外閱讀課。
3.3 豐富閱讀成果的展示形式
3.3.1 舉行“朗讀者”活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每周在班里舉行“朗讀者”活動。朗讀內容由學生在自己所讀課外書中節選,低年級每人朗讀時間為3分鐘,高年級為5分鐘,朗讀形式可單人朗讀也可多人朗讀。通過舉行“朗讀者”活動,學生的讀書興趣有很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有了質的提高。
3.3.2 學生制作書簽、創辦讀書小報
閱讀并不是只讀書,我們可以把與閱讀相關的活動都挖掘出來,讓學生動手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生讀書離不開書簽,所以學校里舉辦了書簽制作大賽,在制作的書簽上寫上自己的讀書格言,每人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書簽,在書簽制作的過程中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讀完一本書后,每人領取一張A4紙,自制一份讀書小報,可以把畫思維導圖、可以畫書中人物、可以摘抄好詞佳句也可以寫讀書體會等,內容不限、形式不限,完全靠學生自由發揮,但主題必須與閱讀的書目有關。
3.3.3 演一演經典
《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雷夫老師帶著孩子們排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并帶著他們到處去表演,讓一群厭學的孩子發生了改變,愛上了學習。語文的學習是多樣的,所以我們在讀完課外書時針對學生喜歡的情節,也會讓他們演一演,展現讀書成果,體會閱讀的快樂。《小兔子乖乖》《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班里的孩子自己動手制作動物頭飾,利用圍巾或衣服等制作了演出服裝,把耳熟能詳的故事改編成了課本劇,在家長會上給參會的家長帶來了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家長的一致夸贊。我想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故事里住著快樂的童年,閱讀讓孩子動起來。
總之,要把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進行有機整合,課內閱讀是基礎,是根本;課外閱讀是拓展,是延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內閱讀創設情境,傳授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和方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閱讀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愛讀書、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習慣,真正使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整合。
(作者單位:臨沂市羅莊區傅莊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