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麗
中職院校與普通中學不同,旨在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型”人才,這一特點使得中職院校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時間能力的培養,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而繁重的學業,加之中考過后的失落感以及即將踏入社會的迷茫,使得中職院校的學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在中職課堂教學中適度、合理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則顯得十分必要。如此一來,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代教育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方位的發展,其中,“德”是基礎。但如今的現實狀況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逐年增長,尤其是在中職院校當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正逐漸成為新的社會問題。此時,在中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難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推動學生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發展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1 中職課堂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不可否認,中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是中考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選擇進入中職院校,是他們在中考失利之后,不得已為自己選擇的一條出路。因此,在外界看來,他們大多是“差生”的代名詞。社會輿論的引導,潛移默化的,這些學生也會把自己歸為“失敗者”中的一員,對自己缺乏信心,并且常常容易自卑,性格可能會變得孤僻,不知如何與他人很好地相處。再加上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寵溺,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很好的規劃,在年齡上又處于“叛逆期”,種種原因錯綜復雜,使得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走向極端,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1.2 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太重視
中職院校旨在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專業型”人才,這一特點使得中職院校在課程的安排設置上更加注重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而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則較為忽視,不太關注,就算有些院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數也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數心理咨詢室都只成為擺設,無人問津,浪費資源,難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發揮的作用。而很多中職院校甚至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心理咨詢渠道,導致學生心理問題不斷累積,達到一定程度時,量變形成質變,學生的情緒便會在一定的條件下爆發,無法很好地完成學業,甚至出現學校與教師無法預知的危險的情形。
1.3 社會環境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
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在生活中的使用,使得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可以接觸到的信息面也越來越廣,尤其是中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來說,接觸社會的機會比普通院校的學生更多,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于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他們對于事物是非黑白的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很容易受到社會環境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例如不良的知識與信息,他人的誘惑,以及社會上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的一種偏見,久而久之,會在他們的心理上形成強烈的沖擊,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發生我們無法預知的危險的情況。
2 在中職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學生的行為舉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教師的行為舉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發揮良好的榜樣的作用。在課堂內容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差生,都不對學生帶有有色的眼光,經常鼓勵學生,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點,獲得成功體驗。當學生無法回答問題時,不苛責,不譏諷,而是去鼓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進行實踐操作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害怕失敗,幫助學生在失敗中成長,獲得成功體驗,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2.2 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扮演者許多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領路人。除去家長之外,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情緒,及時發現、了解學生的情況,并進行恰當的引導。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具備耐心、愛心,循循善誘,使學生明白道理,為學生出謀劃策,幫助學生走出困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以最好的狀態進入學習,及時發現學生潛在的問題,并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有利于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是會有一些調皮的孩子,教師應當將他們列為重點觀察的對象,定期與他們談心,對他們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著重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及時了解他們心里的想法,并進行疏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3 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
教學活動不僅僅只是課內的教學,還包含課外實踐活動,課上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得有用的知識,但課外的活動,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需要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合作,不僅可以愉悅身心,也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品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因此,除了課堂教學活動,教師還應當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不僅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還應當關注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例如開展興趣小組,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課外探索,并且以興趣分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合作,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放松身心,獲得有益的情感體驗,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成功體驗,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團結合作……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主義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3 小結
中職院校的學生相較于普通院校的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更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困擾,因此,在中職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須引起學校各部門以及所有教師的重視,并且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引導干預,使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一方面,學校應當開設一定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聘請專業的教師,開設心理咨詢渠道,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以及情緒,當學生遇到困擾時,耐心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鎮寧自治縣民族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