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萍
學習上學生學會不是教會的,學習需要親力親為,教師既不能替學生學,忽視學生的主題地位,也不能漠視學生的主題地位,學歷案與教案的區別在意體現學生立場,能夠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深度學習,本文以一節公開課為例,學生在學歷案的幫助下,在老師的指導下,如何設置有效任務,進行指向學科素養的學習。
1 學歷案與教案的區別
傳統意義上的教案分為兩類,一是“怎么教”的教案,二是“教或學什么” 的學案。學案關注內容既學什么,不太關注目標或者是呈現方式,也不太關注評價。因而在現實的課堂上,主要有兩類老師:一類老師比較傾向關注自己“怎么教”,在信息呈現方式上,想方設法,費盡心力,豐富了教的內涵; 第二類教師傾向關注“教的內容” ,竭盡自己之能事,只關注了學習學習轟炸式的輸入,至于學生學習真正發生的狀況幾乎無法顧及。這兩種教案的弊端是教學中學生的主場地位得不到落實,淺層學習,虛假學習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1.1 學歷案是基于學生立場的
李希貴說: 有學生立場才有真正的教育。傳統意義上的教案只關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對于學生的差異。起點,經驗,興趣,感受等考慮不夠。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一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泰國教學所獲得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動機心理學告訴我們目標設定必須關注學生尊重學生最近發展區,班級學習必須承認學生差異的客觀存在。學歷案的設計則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弱化教師強權,置學生立場為所有教學行為的原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最高目標。關注“差” 和“異”的存在,從學生出發恰是學歷案的核心理念之一。
1.2 學歷案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
美國學者愛德加 · 戴爾 在1946 年首先發現并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如下圖所示:
愛德加 · 戴爾 指出:學習效果在30 以下的前四種學習方式,叫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 以上的,叫 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從“學習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學習方法的不同,效果也都不一樣。學生的學習以達到能夠教別人的效果為最好。學生以教師的身份對他人進行教學,不僅要對內容相當熟悉,同時有要通過語言的呈現進行溝通。學生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將內容轉化為讓他人能懂的表達方式,在這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潛在智能的發展。因此,要讓學生由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地學,就要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要互相討論,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知識,生成能力,從而實現 知識到能力的轉變。
有效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有效的教學,實際就是在“說”中學,“做”中學和“教”中學,“學歷案”,即學習經歷的方案,是“基于學生經驗”的教學改革。
2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在學術或實踐界已經受到廣泛關注,但其內涵還是“眾說紛紜”,沒有達成一種共識。崔允廓老師結合國內外教育大咖的看法以及自身的實踐總結道“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復雜環境下表現出高投入,高階認知參與并獲得有意義的學習”。
學生如果實現了深度學習,那才是真正學會了,從課堂信息傳遞來看,從教到學是第一次信息的轉換,從學到學會是第二次信息的轉換。(崔允廓 學生立場的教案變革 ?中國教育報 ?2016 年6 月 )經過兩次信息的轉換,學生才叫學會。第一次轉換是信息的人際轉換,即從教師到學生。第二次轉換是信息的自我轉換,即學生對信息的精加工,如單個新學的概念同化到原有的概念中,使知識結構化?;趯W歷案的課堂,能較好地實現二次轉化,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3 學歷案是如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的
3.1 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感知知識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在生活中,目標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和精力,并表明我們想要完成的任務。在教育中,目標表明了我們想要學生學習的結果”(安德森 ?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它“即是學習歷程設計的指南,也是衡量學習質態和效果的標準和依據,呈現于學歷案之首”。(郭如松 ?2016 )在深度學習課堂中,要實現基于記憶,理解,應用基礎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 分析,評價以及創造。我們在認真研讀8A U7 READING 的基礎上,梳理的教學目標如下:
1 Read the poem of seasons ;
2 Know the features of seasons;
3 Analyze and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oem:the beauty of words / sentences / structures;
4 Try to create a poem according to what they learn.
5 Develop a feeling of loving life
3.2 創設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的興趣和思考
前蘇聯教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模式恰好滿足了學生的種種內心需要。問題情境就是將問題蘊含于特定的場合(環境)之中,當學生面臨這種特定場合時,產生困惑且急于消除之中困惑的一種心理狀態。問題情境設置要聯系生活,引發沖突,激活知識,學生參與。只有問題導引,師生互動,才能激發思維。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睂W生視為學生和伙伴,在充滿自然和諧氣息的學習氛圍里,實現深度學習中知識的不斷積累。獲取的文化與精神同時得到積累與沉淀。輕松化的學習情境,指的是真正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平等意識,并把平等意識真正植入到學生內心深處,平等看待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系?;踊纳疃葘W習情境主要值得是以傾聽為媒介,增強師生,生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互相關心,以達到在傳達信息的時候,在情感推動下促進更好地交流。
在本文中,筆者以四季的圖片作為背景和抓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分別從weather,temperature(本文要學習的重要詞匯),animals,activities,討論四季的特征,
T: What season is it in the first picture ? S:Its spring .T:What color can you think of in spring ?
S: Green .T:What color can you think of in other seasons ?
S1: In summer ,I can think of blue .Becuse people like going to beaches .Blue makes us feel cool .
S2: In autumn ,I can think of yellow,becuse its time for the farmers to pick apples .
( T: Yes ,its also for us to go to a higher school . Its time for farmers to harvest crops )
S3: In winter , I can think of white ,because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snow .Everything is white .
筆者以點貸面和學生討論了四季的顏色,在這里摒棄了大量無用的幻燈片混淆了學生的思緒,學生再講述了他們所想到的顏色的同時,必須用1-2 句闡述原因,在這里體現了深度學習中內容的有機整合。深度學習提倡將新概念與已知概念和原理聯系起來,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引起對新知識信息的理解,長期保存和遷移應用。而淺層學習將知識看成是孤立的,無聯系的單元來接受和記憶,不能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長期應用。
3.3 設置指向學科核心素養,有意義的任務
深度學習能力的發展與學科素養的培育密切相關,而學科素養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又通過深度學習來實現。(康淑敏 ?基于學科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研究 2016 )學習者在具體的學習中,通過思考,探究,推理,反思等深度學習過程,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從而形成個體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最終能夠進行知識遷移,解決實際問題。就英語學科素養和深度學習兩者之間的關系,英語學科素養是內涵,深度學習是實現英語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
在本節英語課中,筆者結合文本設置了大量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任務,旨在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在學生略讀全文的基礎上,請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完成書本B4 部分的內容,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疏通全文,讓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基本的了解,另一個目的是引出要討論的內容“Which is better to describe four seasons , a poem or a passage ? Why ?”有的學生說詩歌好,因為它簡短,語言優美;有的同學說,文章比較好,因為可以了解四季的細節內容,等學生爭論結束后,筆者沒有判別誰對誰錯,因為這本身就是開放性的題目。在比如帶領學生賞析文章語言之美,在賞析“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grow 用的是擬人的手法,讓句子變得很靈動,于此同時請學生找出全文使用擬人手法的句子,并解釋用詞好在什么地方。學生結果討論,彼此補充,思維碰撞,理解水平實現了由淺層到深層的發展,學習效果由量變到質變。
3.4 提供合作,探究,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強調學以致用,開展表現性評價
學歷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充分考慮了學生能力,需求上的差異,能為不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幫助和指導,又能為同伴間的交流提供對話平臺,為自主學習與同伴互助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多樣的活動,感受到英語文化的氛圍,讓他們學有所用,他們的主動性,思維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促使他們以更熱情的態度,更濃厚的學習興趣來學好英語,真正達到以用促學,改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8A U7 Reading 中,筆者帶領學生賞析了整篇詩歌,領略了詩歌的語言之美,文字之美,修辭之美,韻律之美,結構之美,在把學生分為4 人以小組,配樂朗讀詩歌并競賽點評,在此基礎上,請同學根據今天所學習詩歌相關的內容,四人一小組為新詩歌填詞。
The coach is at the door at last;
The happy ?children, running ______.
And kissing hands, in loud voice ?_______:
Good-bye, good-bye, to everything!
To house and garden, field and _______,
The green grass ?we stood and lay ?upon,
Last, we waited for the ?full ?________.
家庭作業的設置是請學生四人一組,創作一首詩歌,筆者根據孩子們呈現的作品,會評選出最佳小組,并把作品粘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作為表揚,以此激發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3.5 引導學生養成學后反思的習慣
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就是就是將反思性學習作為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將反思作為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通過反思來促進學習者對知識信息的深度理解,個人知識的主動建構以及復雜問題的有效解決,進而促進深度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在深度學習的實現過程中,學習者的反思能力也能夠得到鍛煉和發展。在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中,深度學習和反思性學習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在本節課學習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填寫“課堂學習記錄表”。一方面,要求學生反思課堂學習結果,梳理所學知識技能,反饋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回顧課堂所學過程,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補救薄弱環節。
課題: U 7 Seasons
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New words:temperature , drop / rise , as , upon
be ?full of snow , windy and bright , What a perfect time to do sth.
Fall into piles , work to do sth , harvest crops
New skills : 學到了詩歌的特點: 用詞美,押韻,修辭手法的使用, 首尾呼應。
Problems : 剛接觸詩歌,對于詩歌的特點有個消化處理的過程,所以脫離課本自己去編詩歌有困難。
突破方式: 在課本基礎上,多去看國外的詩歌集,拓展閱讀渠道,熟能生巧,在此基礎上,嘗試創作詩歌。
4 結語
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衡量教師專業實踐的業績應該是學生學會了什么,何以學會,而不是教師有沒有教,怎樣教。(崔允廓)學歷案追求課堂中每位學生“真學習”即真實學習。針對課堂中普遍存在的虛假學習,淺層學習問題,學歷案的理論是:學習不是傳遞信息的過程,而是幫助學生明白可以明白的東西—— 學會,會學,有意義。
(作者單位: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