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朋利 周文文
大學生的年齡階段正是處于進入社會和成人世界的過渡期,其群體有較明顯的特殊性,而心理特點也較為復雜。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心理健康與否代表著他們能否順利健康的進入社會,適應社會,代表著能否順利過渡到人生新階段。
同時進入口碑良好的高校學習是眾多學子的愿望,但是對于高考失利或者由于其他主客觀原因導致的,最終未能如愿選擇心意的學校,來民辦學校讀高職的學生說,他們心理特點既有同齡人共同的部分,又有其不一樣的部分。因此分析民辦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探究民辦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其較為特殊的意義:既可以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在校學生,并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又可以使學校有針對性的、全方位的發揮其教育功能,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最終達到學校——學生——環境的良性循環。
為了了解本校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在2018年秋季新學期通過普查的手段,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表,運用分層、隨機采樣的方式,對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的調查。分析結果分為三類,A類代表有較為明顯的需要心理咨詢干預的心理狀態,B類代表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協調、對新環境不適應等。C類表示健康。共收集有效問卷281份,其中A類學生占比16.01%;B類學生24.56%;C類學生占比59.43%;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A類和B類)比例為40.57%。加強開展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有必要的。
1 調查準備
1.1 調查表的選用
普查選擇的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簡稱 UPI。該表是20世界60年代的日本大學心理學專家與精神科醫生共同編制的,因此可以起到初步篩查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作用。在中國高校的應用也較為廣泛。該表的計算方法也比較簡單,只有一個總分,且全部是“是否”型選擇題。量表的內容分為學生的基本信息、60道選擇項目及附加題。其中4個側偽尺度。附加題的目的是了解被測者對自身的認知及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等。調查結果共分為A/B/C三類。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依次降低。A為需要進一步面談,B類表示動態觀察,C類代表心理健康度良好。
1.2 調查表的使用
調查表只是初步篩查所用,不能作為判斷依據。測評結果做出的合理的分析也需要專業老師進行。測評時由輔導員和心理咨詢老師共同進行,既能建立學生的信任感,能降低防御和排斥感,又能嚴肅氣氛,盡量減低無效回答。評定前把目的和方法提前告知學生,同時評定結果應對保密。
1.3 調查對象的選擇
洛陽科技職業學院18級新生
1.4 調查方法的選擇
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按照專業從每一個專業對應的班級里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學生。從18級電商專業、空乘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會計專業、新能源、汽修專業里面的共10個班級里共選取300名學生,每班隨機發放30份調查問卷。問卷發放前心理咨詢工作室組織會議,向相關班級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解釋、說明本問卷調查的目的、意義以及注意事項。
2 調查結果
共收集有效問卷281份,其中:
A類學生45名,占比16.01%;B類學生69名,占比24.56%;
C類學生167名,占比59.43%;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A類和B類)比例為40.57%。
3 不同類別解釋及應對建議
A類學生:(1)類別癥狀:有各類神經癥(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嚴重的神經衰弱等)傾向、悲觀厭世、心理矛盾沖突激烈,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
(2) 處理建議: 面談評估、進一步測評(SDS、SAS、MMPI)、盡快接受心理咨詢。
B類學生 (1)類別癥狀: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協調、對新環境不適應等。
(2)處理建議:面談評估 開展團體沙龍或互助小組
C類學生(1)類別癥狀:有輕微的心理困擾,但癥狀暫時不明顯或已經解決,當前沒有顯著問題。
(2) 處理建議: ?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課程
4 結果分析
4.1 幾種特殊情況的統計及分析
(1)認為“活著沒意思”的有17人,占6.05%;
(2)認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的有23人,占比8.19%;
(3)認為“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的有31人,占比11.03%;
(4)認為自己有身體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有67人,占比23.84%。
在心理咨詢實踐中,感覺“活著沒意思”并且“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若持續2周以上的,可初步認定為有顯著的抑郁狀態,屬于抑郁癥高發人群。認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這類學生則極易存在抑郁、叛逆、挑戰規則,以及適應障礙和人際關系障礙。
這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可能會因為同學關系、班級氛圍、宿舍關系、戀愛關系等情況引發抑郁狀態、叛逆、無法適應學校生活,進而影響正常學習。此類學生需要心理老師聯系輔導員,進一步了解學生基本情況,進行面談,根據面談結果反饋給輔導員,為輔導員的進一步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
對于心理老師來講,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的處理不能操之過急。在進行面談的時候,心理老師遇見的出現排斥和防御心理的同學比較多。這一點需要考慮到心理咨詢循序漸進的過程以及大學生心理知識普及的程度,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偏差等情況。因此遇到這類情況,咨詢老師會向輔導員提醒做到重點觀察,動態觀察,有情況及時反映等。
4.2 整體分析
通過初步的篩查、面談和分析,發現我校學生存在的心理特點有:
①學生存在叛逆、挑戰規則的心理特點
②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差,父母期待高,心理壓力大;
③有些學生因為成長經歷的原因,比較自卑,可能會引發抑郁、自我封閉、社交障礙、輕生念頭;
④部分學生正在往新校區過渡,引發環境適應問題;
⑤情緒化、自我為中心,不會處理人際關系。
隨著身心發展,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時間,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處在確立和矛盾的混亂秩序中,對權威、規則的叛逆和挑戰也是普遍現象。但是相對于普通的高校,職業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規則的不能適應感可能會更強、自尊心更脆弱、人際交往能力更容易受挫。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正處在不斷調整的狀態,會產生強烈的內心沖突。這樣的沖突會使學生對自己產生懷疑和不確定,這些沖突部分外顯,部分壓抑。當沖突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時,不僅無助于大學生的成長,甚至反而影響到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這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而大學生面臨的更大的一個困境就是在校的學習、生活遇到困惑時,更多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應對方式是壓抑或者自我調整,而不是求助。校園悲劇在新聞報道中頻發也說明了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困境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而帶來的各種危害
進入21世紀之后,心理健康愈發被社會所關注。大眾逐漸意識到頻發的事故可能更多的來源于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減少抱怨環境的惡習,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的生活狀態,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成為重要的任務。那么在高職院校推廣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老師、學生和相關工作人員知曉基本的心理常識,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社會支持系統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的正面影響已經被多次證實。同時又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狹窄、局限,缺乏廣度和專業性、權威。在量表調查里,雖然結果顯示部分同學存在需要心理咨詢師干預的問題,但是他們的量表附加題里并未顯示出他們對此有比較明顯、清晰的認識。
5 解決方案
針對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提出以下幾個應對措施:
(1)在學校教育層面要加強開展生命教育工作 ?進行死亡教育 樹立正確的死亡觀 使大學生重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引發在校學生思考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一生,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2)開創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咨詢的局面 ?形成系統的支持
1)個案輔導:面談、測評、心理咨詢、轉介
2)團體沙龍:互助小組、讀書沙龍、團體咨詢
3)公開講座: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生命教育、情緒管理、職業規劃、人際關系、環境適應等等)
4)長期工作
a.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b.創辦“心理健康協會”;建立“校-院-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
c.建立“校-院-班-寢”四級預警防控體系
d.制定“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
e.接入“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
F.節日活動:“525心理健康月”、“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
(作者單位:洛陽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