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娟
摘 要: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普及使得人類社會普遍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已經切實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中,教育事業本就是順應時代潮流得以變革與發展的,也逐漸進入到智能化教育改革浪潮之中,各所學校在國家教育部門的支持下也購入了充足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在這一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重教育功能,積極打造智慧課堂,為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做好充足準備。本文將從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混合互動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英語課程資源三個角度來分析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如何組織與完善學科教學結構。
關鍵詞:初中英語;信息技術;整合策略
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教學弊端便是“應試教育”問題,而為了盡快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師會在英語課上全面講解英語語法理論,要求學生牢固背誦相關知識,不僅忽視了英語實踐,還阻礙了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對此,初中英語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信息技術來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思維,有效解放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英語探究與實踐活動,綜合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培養初中生英語能力的基本前提是要優化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學生自覺轉換思維認知狀態,使其從英語角度分析交際任務,自主整合英語知識。這就需要在英語課上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交際環境之中。為此,初中英語教師便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優化課堂情境的創設效果與創設方法,以真實、生動且形象的多媒體資源豐富情境內容,切實訓練學生的共情能力。
就如在“Can you play the guitar”單元教學中,筆者就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幾首旋律優美、節奏歡快的吉他曲,讓學生認真聆聽音樂,使其自主抒發音樂欣賞情感。接著,筆者就展現了吉他、鋼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的照片,在各個照片下面標注了樂器的英文名稱,由此詢問學生他們是否擅長某種樂器演奏任務,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教學,促使學生參與了話題討論。如此,初中生就可以順利進入課堂情境,且會為了完善英語交際任務全面分析本單元的詞匯、語法知識,利用重點句型完成英語口語交際任務,切實豐富了學生的英語交際經驗。
二、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混合互動模式
教學互動直接反映了師生關系與互助方式,而新課改所提出的“以學生為本”理念則要求盡可能地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豐富學生的自主學習經驗。為此,初中英語教師就必須要解放學生,讓學生自主建構英語知識,有效開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針對這一教學任務,初中英語教師也要以信息技術來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互動教學模式,切實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平臺。
就如在“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單元教學中,筆者就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了微課,以課文資源為依托,使用聲情并茂的語言闡述了課文材料,分析了文本資源的篇章結構與語法知識,全面創新了知識講解形式。然后,筆者會在網絡平臺上上傳這一微視頻資源,讓學生自主觀看微課內容,使其積極進行線上學習。再者,筆者也會充分利用移動通信軟件與本班學生溝通,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知識疑問,通過網絡留言、視頻或語音通話等與學生進行網絡通話,及時消除學生的知識疑問。如此,便可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切實組織差異性英語教學活動。
三、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英語課程資源
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初中英語教師也不必死板地按照教案來組織英語教學活動,而是應該客觀分析初中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有機將教材資源、鄉土資源整合起來,逐步發散學生的英語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英語課程資源,全面豐富英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做好充足準備。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利用網絡資源來開發一些英語課外讀物,讓學生閱讀電子書或者是短篇的英語文章,希望初中生可以積累豐富且有效的英語閱讀經驗,切實改善學生的英語認知狀態。再者,筆者也會利用網絡資源來整理一些英語文化素材,拓展學生的文化認識,促使學生自覺對比國內外的優秀文化,使其切實形成跨國際的文化意識。除此之外,筆者也會適當利用一些娛教資源,如英文歌曲、英語電影、英語電視劇等來整理音頻資源,讓學生認真模仿地道的英語發音技巧,使其自覺優化個人語音能力,自信、勇敢地參與英語口語交際活動。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來重構英語教學結構十分可行,可以切實創新英語教學形式與教學輔助手段,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客觀分析信息技術的先進功能,有效利用,結合學生的認知發育特點重構英語教學結構,優化本學科的教學環境,為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李偉華.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9):83.
[2] 盧文超.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