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萍
摘 要:游戲是幼兒階段主要的成長方式,在幼兒的教育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幼兒游戲出發,對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進行探究,通過游戲能讓幼兒的身體素質、個性、操作能力、道德品質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也對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給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提供一些經驗和建議。
關鍵詞:游戲;幼兒教育;教學策略
引 言
在我國幼兒教育階段,游戲是其重要方式,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制定游戲教學的方式,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給幼兒的發展帶來益處,促進幼兒教育教學的發展。
一、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一)利用游戲提高幼兒身體素質
幼兒在游戲時常常使用的是體育類游戲,通過運動能讓幼兒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接力跑、扔沙包等游戲方式,不僅能讓幼兒的身體得到鍛煉,也能練習幼兒的靈敏能力和反應能力,還有利于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互相合作,同時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幼兒的心肺等功能得到增強。
(二)競技游戲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競技游戲也是在幼兒教育中常用的游戲類型,教師通過開展競技游戲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學習欲望,也能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發展。競技游戲的開展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在此時教師要讓幼兒明白人生中輸贏是常態,在贏時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在輸時也不能一蹶不振,要勇于面對失敗,在游戲中鍛煉幼兒的個性,促進其日后的發展。
(三)手工游戲提高幼兒操作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開展手工游戲能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剪紙”“搭積木”“手工制作”等游戲課程能讓孩子根據自身的喜好進行實際操作,不僅能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也能鍛煉其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幼兒的協調性發展。
(四)角色游戲讓幼兒形成良好交往能力以及道德品質
幼兒期是學習和培養交往能力的重要階段,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體驗與同伴交往中產生的樂趣,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也能夠通過此游戲讓幼兒了解我國的傳統美德。教師在幼兒的教學過程中,給幼兒提供寬松愉快的游戲環境,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在講到“拾金不昧”的故事時,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游戲,讓幼兒在與人交往的實踐中切實感受到品德的魅力,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以及樹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
(五)通過游戲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階段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和最佳階段,教師可以教學生唱歌以及閱讀故事等方式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講完故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人物以及原因,以此來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根據幼兒特點設計游戲活動
教師在制定幼兒游戲時,要抓住幼兒成長的特征和需求,幼兒年齡小,實際操作能力較差,需在合理規劃游戲的難易度,不能太簡單讓幼兒沒有挑戰性從而失去游戲趣味性,也不可以太難,否則打擊幼兒積極性因而在設計游戲時要把握游戲的難易程度和操作程度。同時,在游戲的設計上要充滿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幼兒,提高其參與游戲的熱情,在游戲中多使用鼓勵性語言,通過表揚和獎勵等方式增強幼兒游戲的積極性。
(二)在游戲中融入教學內容
游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師在設置游戲時除了要保持游戲的趣味性,也要注重游戲與所學知識的融合。若游戲不能夠吸引幼兒,將會使其失去游戲的興趣,因而要在趣味游戲的基礎上融入教學內容,達到游戲教學的目的,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其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如通過拼圖游戲加強幼兒對生活中事物的辨別,提高其專注力,增強幼兒對色彩的認知。或是在游戲中加入合作與自我認知等方面的內容,寓教于樂,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三)在游戲中注重腦、體結合
在游戲中,需要協調幼兒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幼兒正處于活潑好動階段,需要遵從幼兒的發展階段特點,同時也要重視游戲的益智性,此時正是幼兒對外界充滿好奇的時期,對四周的環境有很濃的求知欲,在游戲中要兼顧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增強幼兒的身體機能,也讓其充分感受和探索大自然。
(四)將游戲與生活聯系
教師在設置游戲時,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懂得生活中的道理。例如,老鷹捉小雞等游戲在幼兒游戲中成為經典的原因在于,它可以讓幼兒懂得同伴合作以及集體的重要性,有利于其更好融入社會。
結 論
綜上所述,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游戲可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在競技游戲中促進幼兒個性發展。手工游戲有利于提高幼兒操作能力,角色游戲能讓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游戲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在各種游戲中促進幼兒身體、認知以及表達能力的發展,進而使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包麗麗. 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應用策略[A]. .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3.
[2] 李娟.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應用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