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遺忘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我們不是機器,可以將一些東西永久儲存,因此在遺忘這方面每個人的結局都是相同的,只是遺忘的速度不同。尤其是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背誦各種各樣的知識點,很容易將之前學習的東西拋之腦后,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極其低下。如果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復習,那么這些知識便能長期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久久不會遺忘。因此沒有人一生下來記憶力超群,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記憶加復習,才能把知識點變為自己的東西。
關鍵詞:課后復習;初中語文;夯實基礎;深化記憶;便于開展
初中語文和小學語文學習的知識點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初中要學習語文方面的很多知識點,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可能開始的時候因為新鮮感的原因,學習的特別認真,之后進入厭倦期,就很容易失去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初中語文的難度增大,題目數量也增加,如果學生還是按照小學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初中的語文成績肯定會很不理想。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教授的知識點會比較繁多和混亂,需要學生自己花課余時間整理上課學習到的知識點,而且還需要復習知識點。學生不能指望教師還會花課堂寶貴的時間用來復習前一天的知識點,學習是自己的時間。
一、夯實知識基礎
打好基礎對于每一個學科都很重要,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挑戰困難的題目。想要打好基礎,需要不斷地鞏固和練習,熟能生巧,才能熟練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課后復習是學生自己在花課余時間要完成的任務。教師不可能守著每一個學生去完成它,這是很不現實的問題。課后復習全是靠學生自己完成,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只用學生自己有了想學習的動力,才能更好的學習。如果教師和家長一味去逼學生,學生很容易在這個年紀產生逆反心理。學生在自主完成課后復習,可以夯實自己的知識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授《社戲》這一篇文章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相關文學、文化常識、概況主要事件,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并且體會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這篇文章篇幅比較長而且這篇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會把重要的知識點都教授給學生,學生認真聽講,課堂上能跟著教師的腳步走,但是課后不復習知識點,下一節課可能無法跟著教師的思路。學生自己把這堂課的知識點整理和復習,夯實這堂語文課的知識點基礎。
二、深化知識記憶
今天學習的知識,明天提問學生可以會對答如流,后天提問也會有著很深的印象,然而一星期后呢?一個月后呢?學習是長期的投資,只有記住的東西越多,學生的學習之路才會越走越順。按照遺忘規律,如果當天不加以復習,第二天教師講到相同問題的時候,學生可能給與教師的反應會比較遲鈍,導致教師會花點時間幫助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以至于這節課的知識點學生學習的模模糊糊。學生自己養成了課后復習的好習慣,能加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再次鞏固一次知識點。
例如,教師在教授《回延安》這篇文章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族形式,體會本詩的語言藝術特點,還有如何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語文中一篇文章里包含的知識點有很多,再加上教師還要在擴展一些課外的知識點,一節課下來學生要學習到很多的知識點。如果把教師教授的知識點變為自己的東西,需要學生自己花費自己的課余時間,自己主動復習,深化教師所教授的知識點,鞏固自己的記憶,把教師的東西變為自己。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硬性要求學生必須完成完成自主復習,讓學生養成這個習慣。
三、便于教學開展
學生有了課后復習的意識,不僅能在學習上幫助自己,還能幫助教師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教學步驟。每一節課教師都要停下來幫助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知識點會非常浪費課堂時間,學生自己課后復習,教師在正式上課前通過提問題,學生給予的反應是教師所預期的那樣,教師不會停下來,直接開始新一節課的內容,學生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消化新的知識點。課后復習雖然要讓學生會自己課余的時間但是它能方便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每一節課有每一節課的任務。
例如,教師在教授《鄧稼先》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由于這篇文章的篇幅比較長,教師可以把它分為兩節課教授完成。第一節課教師教授給學生文章中的字詞,主要內容以及拓展“兩彈一星”的相關知識點。第二節課主要教授給學生文章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表現形式和哪些地方體現鄧稼先先生的什么特點。為了讓課堂更有連貫性,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后復習,復習一下上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預習一下節課的知識。學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后,方便教師更好的授課,學生也能很好的跟著教師的思緒學習。
總而言之,課后復習能幫助教師和學生很多,它可以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深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記憶,還可以便于教學開展。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甄雅楠.淺談初中語文復習課教學的幾點建議[J].現代交際,2013(02).
[2]汪東風.課后練習在初中語文復習中的運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