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朋友關系是早期儒家重視規范的人倫關系之一,孔子對交友十分重視,提出許多觀點,構成了孔子的交友觀。本文主要從孔子的交友目的觀、交友的原則觀、擇友的標準觀和處友觀四個方面淺述孔子的交友觀,對全面認識孔子思想有一定幫助,對人們正確交友有一定實踐價值。
關鍵詞:朋友關系;孔子;交友觀
朋友關系是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所重視規范的人倫關系之一,《中庸》記載孔子回答魯哀公“問政”時說:“天下之達道有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可以說,重視正確交友是孔子提出通過“求諸己”(《論語·衛靈公》,以下《論語》引文只標注篇名。)和“修己”(《憲問》)等以實現修身,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一環。交友觀是孔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研究孔子的交友觀,不僅可以更全面認識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人們正確交友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孔子的交友目的觀
孔子的交友目的觀體現了孔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政治觀等,綜合分析孔子及其學生關于交友目的的論述,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目的觀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共同學習——“君子以朋友講習。”
孔子的學生曾子在談到交友之道時說:“君子以文會友,……”(《顏淵》)認為君子應該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因為志同道合,所以才能在一起學習文章,研究學問,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并通過交友實現共同學習的目的。
在被認為是孔子及其弟子闡釋《易經》(《周易古經》)的《易傳》中也說:“君子以朋友講習。”意為朋友在一起應共同學習,在道德學問上要互相補益。因此,共同學習是孔子認為交友的首要目的。
2.培養仁德——“君子……以友輔仁。”
曾子在講完“君子以文會友”之后,接著說“以友輔仁。”這實際是從更深層面指出交友的目的,即君子要通過交友培養仁德,互相輔助達到仁德境界。正如錢穆所言:“師友皆所以輔仁進德。”[1]柳恩銘先生說:“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載體,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這是君子所為。”[2]
孔子的學生顏回曾問老師:“君子之際如何?”意思是朋友之間應如何相處?孔子回答:“君子之于朋友,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謂‘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3]孔子認為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應及時告知,不能說不知道,才是仁德的人;而且要不忘記朋友以前對自己的恩德,也不要記著朋友以前對自己的怨恨,這樣才算仁義。孔子從具體處理朋友關系角度指出朋友相交要互相成就仁德。孔子還說過:“士有爭友,不行不義。”[4]特別強調朋友,尤其是諍友對培養仁德的重要性。
3.快樂人生——“樂多賢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把能夠與志同道合的賢德之人交友作為人生樂事,曾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也。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季氏》)”孔子把與賢德之人交友提高到樹立并實踐快樂人生觀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了其交友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鑒學習的。《論語·學而》是《論語》的首篇,被認為“是《論語》的總綱,是《論語》的眼睛。”[5]該篇首章記孔子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認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互相交流切磋道德學問,是人生之樂,“是一個人學業有成的快樂。”[6]據《孔子世家·儒行》載,當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儒行”即儒者的行為如何時,孔子就“其友”即儒者的交友問題答道:“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而樂,相下不厭。”儒者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友,共同學習研究道義學術,為彼此在學問仁德上有建樹而快樂,不可因地位互有高下而厭倦、嫌棄。這可以說是孔子對包括快樂人生在內的交友目的觀的綜合說明。
二、孔子的交友原則觀
交友原則是交友過程中交友雙方應堅持的基本遵循和規則,孔子的交友原則觀是其仁義之道在交友中的體現。筆者認為,孔子的交友原則觀主要有兩點。
1.德義為先——“德不孤,必有鄰。”“義與之比。”
孔子認為為人處世要重視立德,曾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君子懷德。”(《里仁》)“德之不修,……是吾憂也。”(《述而》)孔子認為在交友中首先要“有德”,他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行,說話做事符合仁德,也才能對朋友的仁德提升有所幫助;而且,孔子又說:“德不孤,必有鄰。”(《里仁》)只要具備仁德,就一定會有善鄰、有朋友。另外,孔子還專門就為人處世之道講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里仁》)君子對待天下人、天下事,沒有一定要這樣行,也沒有一定不這樣行,只親近有道義之人,做符合道義的事。與人相處相交,要合乎德義,德義為先是交友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2.誠信為基——“朋友信之。”“言而有信。”
“信”作為孔子仁義之學的重要內容,孔子在闡述交友之道時特別提出來,成為其交友原則觀之一。孔子的學生曾問孔子的志向如何,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孔子認為,良好的朋友關系是理想社會人倫關系之一,只有堅持誠信原則,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這一交友原則,同時也作為一種價值追求,被孔子的學生所繼承和踐行。學生曾子將是否取信于友納入其著名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學生子夏也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學生有子更進一步講:“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學而》)與朋友相交要守諾言講信用,但“實踐諾言不一定就是講信用,實踐合于義的諾言才是講信用。”[7]這與上述仁義為先的原則是一致的。不僅如此,孔子還將“信”提高到人立足社會的基礎的高度來認識:“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因此,誠信作為交友的基礎,當為孔子另一重要的交友原則。
三、孔子的擇友標準觀
交友首先要選擇朋友。孔子對選擇什么人交友提出了自己的標準,體現了鮮明的擇友標準觀。
1.選擇有仁德的人交友——“無友不如己者。”
孔子認為交友是為了“以朋友講習”,“以友輔仁”;交友的原則之一是“有德”,德義為先。那么,擇友的首要標準是看對方是否有仁德,有仁德的人才可以選為交友對象。孔子是從反面提出這一擇友標準觀的:“無友不如己者。”(《學而》)對“不如己者”,一般理解為德行、才智不如自己的人,如此,則德行、才智低者便無友可交。這不僅不合情理,也不合孔子本意。楊朝明《論語詮解》引劉寶楠《論語正義》:“由曾子及周公言觀之,則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言不如己而已。”又引朱熹《論語集注》:“友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并說:“孔子的本意是遠離缺乏仁德的人。”可見,孔子提出的“無友不如己者”本意就是不與無仁德的人交朋友,而應該選擇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孔子還曾針對學生子貢“問仁”講過要“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
2.選擇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交友——“友直,友涼,友多聞。”
孔子在提出選擇有仁德的人交友這一擇友標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擇友的三個具體標準,同時指出三種人不可交。據《論語·季氏》載,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涼,友多聞,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與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與邪僻之人、裝做和顏悅色騙人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不可交的。這一擇友標準觀也是符合上述交友目的觀、原則觀的。
對如何辨識是“益者三友”,還是“損者三友”,孔子沒有給出針對性的答案,但孔子教給了我們識人的方法,有助于我們在擇友時增加辨別能力。孔子告訴我們看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即看一個人要看其與什么人一起做事、做事的方式方法以及其安心于做什么事,這樣來考察一個人,則這人還哪里能夠隱藏自己的真正面目呢?關于辨別人、認識人,孔子還講過許多:“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之仁矣。”(《里仁》)“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等聽言觀行、觀過知仁、好惡分別的識人辨人之法,有助于我們在擇友時辨別誰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哪些人不可以選擇交友。
3.選擇可以共同提高的人交友——“共學”“適道”“與立”“與權”
孔子把交友作為促進共同學習,提升仁德修養水平的手段和目的。在實際擇友時,情況則比較復雜,正如孔子所講,有的人“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關于本章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程子曰:“可與共學,知所以求之也。可與適道,知所往也。可與立者,篤志固執而不變也。權,秤錘也,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可與權,謂能權輕重、使合義也。”楊朝明先生認為“本章告人以進學之階程,致力于修身立德者可以自勉,也可當做擇友之標準。”[8]筆者將此“擇友之標準”稱為選擇可以共同提高的人交友標準,即擇友應選擇可以共同學習(“共學”),能夠與其達至“常道”(“適道”)又可以與其“共同強立不變”(“與立”)還可以與其一起通權達變(“與權”),這樣的人才值得選擇來相交并成為真正的朋友。
四、孔子的處友觀
朋友之間如何相處,孔子提出并親自實踐了許多至今仍然值得借鑒、運用的主張和方法,構成其處友觀,是其交友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真誠勸善,相互勉勵——“忠告而善道之。”“朋友切切偲偲。”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告訴子貢:“忠告而善道之………”朋友相處應真誠勸善,以“善道”加以引導;特別是當朋友有過錯時,更需要這樣的諍友。《孔子家語·六本》載,孔子曰:“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己失之,友得之。”朋友之間應相互補救過失,改過向善,共同達到仁德之境。
在勸善、責善的方法上,孔子提出朋友之間與兄弟之間是不同的。《論語·子路》載,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兄弟姐妹和朋友不一樣,朋友是選擇來的,兄弟是天生的,朋友可以絕交,兄弟不能疏離,所以朋友和兄弟相處之道不一樣,朋友尚義,兄弟尚恩,朋友以義和,兄弟以恩合。”[9]朋友之間勸善、責善應懇切(“切切”),真誠勸勉、告戒(“偲偲”),也可以相互批評,互相規正。兄弟之間則要以和悅為主,和睦相處(“怡怡”),不可象朋友之間那樣“切切偲偲”,而影響兄弟之情。此見識可謂深刻獨到。
2.注意分寸,避免疏遠——“朋友數,斯疏矣。”
孔子學生子貢“問友”即詢問交友之道,孔子告訴子貢“忠告而善道之”后,接著說:“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朋友相互勸善、責善,應注意分寸,適可而止;若過于糾纏,則會自取其辱。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游也深諳此道:“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朋友相處,若過于煩瑣,勸善責善疊疊不休,就會招致疏遠甚至羞辱,因此,要適可而止。這可以說是孔子中庸之道在交友中的運用。
3.推長避短,保持長久——“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深刻認識到人皆有“長短”,朋友相處應該推“長”避“短”,這樣,朋友才能做得長久。《孔子家語·致思》載,孔子曰:“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朋友相處,要看到對方的優點、長處,并尊敬、崇揚;同時,要規避對方的短處、不足,不使對方因露短而蒙羞,這樣朋友才可以處得長久。晏平仲(晏嬰,春秋時齊國大夫)善于交友,得到孔子的好評:“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晏平仲之所以能得到別人長久的尊敬,也是因為他能夠推長避短,尊敬他人。
4.真誠相助,患難與共——“于我殯。”“愿車馬衣輕求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孔子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其真誠相助,患難與共的處友之道。據《論語·鄉黨》載,孔子“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客死他鄉的朋友沒有歸處,孔子說:“我來為他舉行殯葬之禮。”這充分顯示了孔子的對待朋友真誠相助的仁義態度和處友之道。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孔子曾問學生顏淵、子路有何志向,子路的回答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公冶長》)意思是,我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與朋友的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沒什么遺憾。子路對朋友真誠相助、患難與共的處友之道深得孔子之教,可視為孔子處友觀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 柳恩銘.論語心讀[M].北京:中華書店,2014.
[3] 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4] 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5] 曾琦云,倪新岳.論語禪[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6] 幺峻洲.論語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7] 幺峻洲.論語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8] 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9] 華彬.華彬講透《論語》[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裴瑞玲(1965—),男,山東日照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