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
摘 ?要:閱讀是豐富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情感與世界觀的基本方式。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如果繼續加大對他們的閱讀教學,可以為學生的語文成績和其他方面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當前一些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加上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導致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現狀不理想。本文結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提出了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改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學生的情感教育與綜合發展素質受到重視,初中語文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認知,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發展素質。但是當前部分語文教師依然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不僅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應不斷結合新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愛上閱讀,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情感和文化素養。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我提出了如下幾種閱讀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提升閱讀興趣
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學生閱讀的重要“助燃劑”,在相關情境的刺激下,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觸動,從而提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般而言,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語文的相關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多媒體教學支持,提升學生的多種感官感受,帶動學生積極進行閱讀。在多媒體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內容相關的圖片等,激勵學生表達,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素養。
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中,我事先進行了精心備課,搜集了中國石拱橋的有關圖片,讓學生觀看和欣賞中國石拱橋的美景。在學生觀察之后,我問學生:“你們能說說這些橋的基本特點嗎?”之后讓學生自由表達幾分鐘。我針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贊賞,并詢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作家筆下石拱橋的特點呢?”于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閱讀中。通過采用多媒體的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激情演繹,激發閱讀動力
初中生的表現欲不亞于小學生,他們渴望通過形象化的形式進行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的理解力。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常常以“獨攬者”的身份進行授課,無形中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授課,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閱讀的效果。為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一定的演繹,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也是語文教師對學生興趣尊重的體現。
例如,在《我的母親》一文中,作者通過深情的筆觸描寫了“我”對母親的情感變化等。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青春期,加上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誘惑,導致初中生的心理與情感變化較大,往往容易忽視一些細膩的情感。通過學習本文可以激起學生的內心波瀾,讓學生接受心靈的洗滌。但單憑教師的講解恐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為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閱讀了一遍文本,然后允許學生進行文本的擴寫,并讓學生將文本內容演繹出來。如此,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對母愛的理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閱讀活動,拓展閱讀視野
學生總體發展水平的提升單獨依靠課內的閱讀顯然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讓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但初中生自身的學習壓力較大,導致他們無暇進行課外閱讀,加上他們對一些書籍的選擇欠缺能動性,整體導致他們的課外閱讀量較少。所以,進行語文課外閱讀需要語文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語文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他們推薦一些對他們課內閱讀有幫助、對他們心靈啟迪有幫助的書籍或報刊。
例如,當前部分初中生對言情類的文章充滿興趣,我為他們推薦了書籍《紅樓夢》,并讓他們在閱讀中進行標記,在閱讀之后分析人物的情感和命運等,無形中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閱讀口味,還提升了學生的閱讀主動性,為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此外,我還結合學生平時作文無材料可用的現狀,為學生推薦了幾種雜志,比如《青年文摘》《意林》《讀者》《格言》等,并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積累詞匯、語段理解的習慣,并且一旦摘抄了下來就養成經常閱讀與回味的習慣。如此,學生們的閱讀熱情高漲,他們在課下會依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在給予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及期刊之后,我還讓學生定期寫讀后感,并由學習委員提交到我手里。通過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讀寫結合的習慣,為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動力源。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閱讀培養。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對學生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還要在課外為學生推薦一定的書籍,讓學生在課堂與課外形成閱讀合力。唯有將閱讀充分重視起來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6,3(34):350-352.
[2]萬玲.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