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雨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要求高中化學教師積極地轉變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具體的課堂教學方式,以較好地適應新課改帶來的這些變化,進一步提升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總體效能,為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本文將就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索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需要積極地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效地突出高中學生在化學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實施的每一個具體環節,有效地貫徹素質教育理念,進一步為高中化學課堂的有效施教助力。本文將從樹立正確理念、開展合作學習、組織多元評價三個模塊,就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樹立正確理念,強化核心素養培養
新課改孕育了新的教學理念,需要高中化學積極地對新課改的基本內容和本質內涵進行全面化和精準化的了解,有效地擺脫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在正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真正地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其一,以學生為本。高中化學教師要正確定位課堂角色,有效樹立服務學生、以學生為本的正確教育教學理念,積極地將高中化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圍繞著班級學生來展開,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聆聽學生心聲、合理回應學生訴求、積極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讓課堂教學真正地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其二,因材施教。新形勢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不能再沿用以往那種“大水漫灌”的教學思路,而要積極推行“精雕細琢”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關注每一個高中學生在化學課堂的學習和成長,從而真正實現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目標。其三,強化核心素養培養。新形勢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應當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更加重視對學生化學學科素養和化學綜合能力的培養,這需要教師積極明確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和實施路徑,讓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體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進而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提升。
二、開展合作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形勢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不再是以往那種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學,也不再是被動灌輸式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以更加自主自覺的心態投入到對相應化學知識內容的學習之中,從而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助力學生高質量地開展化學知識內容學習。例如,在學習《離子反應》小節內容時,高中化學教師不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做好合作學習的準備,如讓學生根據互補性的原則,自愿進行結組,并自主選擇出本小組的組長,而教師則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并聯合各組的小組長一起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合作學習任務,如①探究電解質、非電解質以及電離的具體概念;②探討書寫電離方程式的方法;③研究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等,為課堂的合作學習做好充分化與全面化的準備。另一方面,高中化學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熱情和細致全面的課堂合作討論學習,如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一起結合對教材的研究和理解,對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進行精準的定義,并一起討論怎樣才可以準確地書寫電離方程式,積極地發現和解決書寫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錯誤,并有效地進行討論總結和歸納。而教師則可以做好輔導工作,盡可能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助力課堂的有效施教。
三、組織多元評價,補足學生學習短板
新形勢下的化學課堂教學評價已經不再是教師單一式的口頭評價,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評價,高中化學教師要進一步在評價環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地討論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成果,進一步通過評價來查漏補缺,克服學習缺點,鞏固課堂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小節內容時,一方面,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如讓學生在本小組內依次說一下自己在課堂的學習成果以及課堂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短板、下一步的改進策略等,讓學生踴躍地找缺點、補短板。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入師生互評的機制,讓教師評價學生,說一下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總體情況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也讓學生評教師,讓學生說一下教師的教學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不斷助力課堂教學的改進和完善,真正實現化學課堂的有效施教。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師要積極地研究新課改的實質內涵,有效地沿著新課改的指引推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樹立正確理念,強化核心素養培養;開展合作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組織多元評價,補足學生學習短板等,進一步梳理和解決目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大幅度地改進和完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助力班級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許曉韡,晏得珍.淺談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07.
[2]劉年,王后雄,王偉.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情境測評[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07):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