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冠蘭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人的塑造作用越來越被重視。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更應幫助學生樹立起基本的價值觀。但傳統教學課堂的方式使得學生學習呈現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對知識的掌握。故此,本文希望從多個角度出發,找尋多樣化教學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多樣化教學;策略探究
小學教育處于人生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第一次接受正式且系統的教學。那么,在這個階段下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便至關重要了。所以,需要對此展開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多樣化教學策略的探究。
一、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傳統的課堂模式,多為灌輸式的教學,知識的傳遞過程過于枯燥和乏味,學生的學習也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方式不夠豐富,學生學起來也不夠立體,對知識的體驗不好,學習效率和主動學習能力自然就不高。所以,面對此問題,教師可以依托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采用多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例如,在學習《我的祖國多遼闊》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從學生的家鄉入手,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一段學生家鄉的視頻。因為,小學學校絕大多數都是本地的,學生也都來自本地,所以在“家鄉”的選擇上不會出現歧義。而教師通過播放本地的山、水、美景等自然景觀以及建筑、美食等人文景觀,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家鄉,并且愛上自己的家鄉,愛上自己的祖國。同時,多媒體教學能夠同時通過畫面、聲音、文字來達成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中教師言傳身教的方式更豐富也更有趣。學生們的興趣和體驗也會更好,從而更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不斷提倡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將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社會呼喚誠信》這節課時,教師便可先對學生們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誠信重要嗎?”“你們在平時生活都會因為哪些事情感受到誠信的重要?”“如果社會沒了誠信,又會變成什么樣?”以此類推,教師所提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便可以將學生們分組,針對教師所提的問題展開討論。待學生們討論完畢后,教師在選擇代表進行回答。之后教師再對學生的回家進行總結,講述誠信的重要性,并且告訴每一位學生要做一個誠信的人。同時,教師也可以從正反面分別進行舉例,講一講社會上的誠信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始終堅守誠信的重要性,他們的行為也會感染學生,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而那些因為失去誠信落下不好下場的人,教師也可以講給學生,從側面突顯誠信的重要。
三、運用教學案例展開教學,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我們說學習的目的在于學以致用。中國有句老話也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其實是對生活中萬事萬物的總結,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學生學好知識的目的也是在于回饋生活,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教師便可以利用教學案例,將書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體會。
例如,在學習《生活在世界的華人》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選取社會和新聞中的真實報道,通過教師口傳或者多媒體的形式表達給學生,讓學生們對世界華人的生活環境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如“學生們都知道有哪些著名的華人聚集地?”“從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華人這說明了什么?”。待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們自行討論。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歸總,最終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給出教師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四、開展課堂游戲活動,強化學生感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一些適當的小游戲往往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能夠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感受。
例如,在學習《五十六個名族五十六朵花》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五十六個民族》這首歌,通過音樂烘托下的氛圍,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團結的魅力。之后,教師也可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都是哪個民族的。除了班級里的漢族學生居多外,一定也會有少數民族的學生。那么,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們手拉手一起合唱這首歌,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民族團結的理解,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感受。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多樣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教學案例展開教學,豐富學生學習體驗以及開展課堂游戲活動,強化學生感受等一系列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天鶴.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 吉林教育,2017(47):69-69.
[2] 王麗榮. 基于有效教學背景下的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策略探究[J]. 新課程(小學),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