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艷
摘 要:生物是一門基礎學科,其內容既包括生命現象和生命規律,又包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學好這門課程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鑒于此,生物課堂教學受到了各個領域的關注。為了讓學生對這門學科充滿興趣,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生活知識與生物學科進行融合,運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為成功步入社會而奠定基礎。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生;生物
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將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課堂中來,將生物知識與生活進行整合,并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從而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框架,為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生物課堂中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討,以期推動初中生物教學的發展。
一、課前預習生活化
若想學好課堂知識,并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要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使學生在預習中整理學習思路,總結學習重點,并將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總結,最后在課堂中進行有效聽講。為了調動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教師在布置任務時注意其生活化,這樣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體驗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最終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以及區別,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觀察剛出生的小狗或者小貓生下來是否就會喝奶,而小麻雀在生下來是否就會飛等現象,同時思考為什么小伙伴在國內學習英語進步很慢,而去了國外之后英語水平立刻提升。再如,在學習《植物的生殖》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加以熟悉,于是筆者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春天柳絮飛揚,而在田野間會看到蒲公英隨風飄落的現象,使學生體會植物播種的方式,并在預習中理解本節課的概念,最后帶著不懂的問題來進行聽課,提升聽課效率。總之,通過探究這些問題,使學生在預習中分析生活現象,建立生物知識的框架,從而體會學習生物這門學科的必要性,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課堂問題生活化
很多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于是在引入課堂知識之前,先從問題入手,讓學生順著問題的思路對課堂知識進行探究。為了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從生活中了解生物知識,掌握生物概念,最后通過生活問題對課堂知識充滿期待,以此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消化和吸收》這一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以下生活問題:大家是否遇見過這類人,每天吃很多,但是依然很瘦,然而有的人就不同了,吃一點,哪怕喝涼水依然長肉,這是什么原因呢?本節課我們就來揭曉答案。通過這些生活問題的引入,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并主動進行學習,以此提升聽課效率。再如,在學習《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一課時,筆者同樣為學生設計了生活問題:在冬天我國的霧霾天氣特別嚴重,導致大多數人得到了呼吸道疾病,大家知道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嗎?通過這一生活問題的提出,讓學生為接下來的課程充滿了期待,并主動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并加以內化,從而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活動生活化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而且還要注意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生物規律,并整理生物知識框架,總結學習方法最后在課堂中提升自身的生物素養。因此教學活動生活化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一策略可以讓學生對這一內容進行高效的學習,以此挖掘自身的潛能,構建新的知識框架。
例如,在教學《輸血與血型》這一課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以下活動:學生們角色扮演抽血者和采血者,對血樣進行分類,模擬獻血現場,從而讓整個生物課堂變得更加生活化,縮短生活與課堂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理解課堂重點知識,二來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學活動生活化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學習《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做出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動作,比如,打開風扇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了雞脖疙瘩,再如,在敲打學生膝腱時,學生會出現膝跳反射等等,通過這一生活化教學活動的創建,使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生物知識與生活的緊密性,最終將課堂知識加以掌握,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課后作業生活化
作業是檢驗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效果的有力法寶,通過做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還可以延伸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作業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以此加以改進和完善,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因此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經驗和技能展現出來,以此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我提升,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完《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這一課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請把自己每天的飲食搭配進行總結,并將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對今后的飲食做出調整,保證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營養充沛。于是學生們紛紛結合自己的飲食習慣,制定了飲食計劃:每天早餐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再吃一點青菜和包子,午餐,米飯或者饅頭,外加一些肉類和菜類,晚餐會喝一些粥等等,這樣在保證維生素和蛋白質均衡的條件下,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同時減少垃圾食品的引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其健康成長。再如在學完《種子的萌發》這一課后,筆者讓學生每人種植一棵豆,觀察它的萌發過程以及生長規律,最后通過調整生長的條件來促使其發芽,以此讓學生體驗生物知識的應用過程,加強學生的認知。總之,生活化作業的布置提升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以此讓學生喜歡上生物知識,從而將其進行實踐,增加生活常識和生活技能。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對生物課堂充滿親切感,并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體地位,自主探究生物知識,從而形成一定的學習思維,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
參考文獻:
[1]安考勤.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0).
[2]陳鳳玲.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