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父母一方死亡或離異,生父或生母再婚的現象日漸增多,公證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涉及到繼父母子女的繼承問題,由于法律規定的不明確,導致繼承公證對繼父母子女審查認定的不統一,筆者結合國內外相關法律規定,對繼承公證中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認定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扶養關系;繼父母子女;公證
父母子女關系是基礎的社會關系,其承擔起了撫養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而繼父母繼子女關系的產生并不由于出生和收養,而是基于婚姻關系的成立而產生,此種姻親關系的當事人之間沒有必然的繼承權,只有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發生扶養關系時相互間才有繼承權。在辦理繼承公證中如何正確分析與確定繼父母繼子女的繼承權,關系著社會民生,關系著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我國關于繼父母子女的規定
我國《繼承法》第十條規定,形成扶養關系的繼父母與繼子女互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婚姻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7條“繼父、繼母與繼子女之間,已形成撫養關系的,互有繼承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立法中使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之間發生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發生了扶養的重大效力,如果被繼承人是子女,繼父母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應為“撫養”之意,繼父母享有繼承權,如果被繼承人是父母,作為繼子女盡了主要“扶養”義務為“贍養”之意,繼子女亦享有繼承權。
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的判斷標準
目前我國對于扶養關系的認定,相關法律規定還不夠完善,僅在司法解釋中有所體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條規定:對被繼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的,應當認定其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主要扶養義務。而有關國家對繼父母子女的認定更加詳盡,如《俄羅斯聯邦家庭法典》第97條:如果繼父母教育和撫養繼子女少于五年,或如果他們未以應有的方式履行教育和撫養繼子女的義務,法院有權解除繼子女贍養其繼父母的義務①。《加拿大安大略省子女家庭服務法》第37條第4款規定,在根據本章而介入前的12個月內,持續地表明其視該子女為其家庭成員的意圖或者是為該子女的父、母的身份為公眾所周知并供養了該子女的自然人②。
而我國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的判決不盡相同,有的認為:對于未滿十八周歲的繼子女跟隨繼父母生活的,一般認定存在扶養關系,其繼承份額可根據相互之間扶養情況的不同而作調整;而對于年滿十八周歲的繼子女,雖然與繼父母共同生活,對繼父母進行了贍養,但是法院卻將其認定為“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而沒有將其作為法定繼承人。有的法院則認為:認定繼父母子女之間是否形成撫養教育關系,可以通過審查再婚時繼子女是否已經成年、雙方共同生活的時間長短、是否實際接受生活上的照顧撫育、家庭身份融合程度等予以綜合判斷,如果繼子女對繼父母盡了贍養義務,形成扶養關系,則應為法定繼承人。我國學術界關于扶養關系的判定標準主要有三種:(1)繼父母負擔了繼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費和教育費。(2)除繼父母負擔了繼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費和教育費外,繼父母與未成年繼子女共同生活,對繼子女形成了教育和生活上的照料,即使未負擔撫養費用,也應認為形成了撫養關系。(3)認為只要繼父母與繼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就可以認定他們形成了事實上的撫養教育關系③。
三、繼父母子女關系在繼承公證中的認定
縱觀國內外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可以看出,撫養或贍養強調了物質與精神上的相互幫扶、供養,在繼承公證中,如何判斷繼父母子女之間是否享有繼承權,需要準確把握扶養關系的認定,因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對“扶養關系”的認定進行分析:
(一)繼子女為未成年人的,繼父母對于繼子女的“扶養”應為“撫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單純的經濟付出,二是經濟與情感付出兼具。如果僅是單純的經濟給付,而沒有與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則只是名分上的繼父母子女關系,沒有形成“扶養關系”。 如果繼父母對繼子女既有經濟付出也有情感付出,則此時應認定為相互間形成了“扶養關系”,具體來說應同時符合以下幾個條件:一、繼父母與未成年繼子女長期生活(以三年為宜)在一起,建立了親切緊密關系,二、繼父母從生活、學習、精神等方面對未成年繼子女進行了養育,相互間有情感的投入,三、繼父母子女間以父母子女相稱,對彼此認可。
(二)繼子女為成年人的,繼父母子女間的“扶養”一般是指繼子女對繼父母的“贍養”,即成年繼子女對繼父母長期在物質上的幫助和生活上的照顧,在遺產繼承中,必須具備盡了“扶養義務”這一條件,否則就不能享有繼承權。因此,公證實踐中應滿足以下條件方能認定“扶養關系”的存在:首先,繼子女在一定期間(以三年為宜)內持續對繼父母履行了贍養扶助義務,第二當繼父母患病時提供了醫療費用,使繼父母得到及時的治療和護理,第三,為繼父母提供可供居住的住房,并為繼父母的生活提供必要的幫助,第四,繼父母子女間以父母子女相稱,對彼此認可。
但是,如果繼父母經濟條件和身體狀況都很好,不需要繼子女贍養扶助,而繼子女長時間在精神上的關愛與慰藉,使繼父母精神愉悅,安享晚年,這也應認定是對繼父母的贍養扶助,當今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高齡老人逐年增多,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還是精神上的依靠,繼子女應當根據繼父母的實際情況和老年人不同的特殊需要進行贍養。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亦應當認定為形成了扶養關系。
當繼子女為限制行為能力或無民事行為能力時,繼父母從物質、生活等方面對繼子女給予了照顧扶養,但由于繼子女的行為能力受限,無法對繼父母的“扶養”予以認可,此種單方的扶養不應認定為形成了“扶養關系”,在發生繼子女的遺產繼承時,繼父母的身份為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為宜。
(三)繼父母與生父母離婚后,繼父母子女間“扶養關系”的認定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如果繼父母與生父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繼父母子女之間已經形成扶養關系,那么,繼父或繼母與繼子女已經形成的身份關系和權利義務關系不能因離婚而自然解除,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仍相互享有繼承權,只有當他們其中一方或雙方向法院提出解除關系并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才可以解除關系;二是,如果繼父母與生父母離婚時,對于曾經受繼父母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繼父母不同意繼續撫養的,并在離婚時達成協議的,可以直接認定繼父母子女關系自然解除;三是如果繼父母與生父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繼父母子女之間沒有形成扶養關系,那么,繼父母子女之間的身份關系則因離婚而解除。
(四)在繼承公證中,“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繼承權的享有須以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認可對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相互享有繼承權為前提。公證機構有別于法院,公證處辦理公證事務遵循自愿申請原則,對于扶養關系的審查認定最終要歸結到所有法定繼承人對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相互具有扶養關系的認可,對相互享有繼承權的事實無爭議,并自愿以書面形式作出證明。
綜上所述,法律制度上雖沒對“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的認定作出明確規定,然而公證實務中會遇到各種不同情況的繼承法律關系,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分析,作出判斷,以期達到平衡各方權利義務,我相信最終的法律后果也將更加符合公平正義,更加具備可操作性和執行性。
參考文獻
① 陳葦《外國婚姻家庭法比較研究》,群眾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頁。
② 陳葦《加拿大家庭法匯編》,群眾出版社2006 年版,第93 頁。
③ 陳葦主編:《婚姻家庭繼承法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