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錚霄
一、背景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破解這一矛盾,就必須更高水平發展生產力、更大力度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積極推進現代化經濟。這是我們黨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目標最主要的原因。在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可謂是水到渠成、意義深遠。
二、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構建
具體而言,現代化金融體系應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1、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永恒主題。引導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把金融特有的規律和實體經濟運行規律結合起來,堅持實體經濟第一性的原則,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傳統金融調控框架以貨幣政策為核心,貨幣政策主要針對整體經濟和總量問題,側重于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穩定;宏觀審慎政策則直接并集中作用于金融體系本身,抑制杠桿過度擴張和順周期行為,側重于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3、完善市場化利率、匯率和收益率曲線。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關乎金融體制改革的全局。資金的配置效率直接決定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利率和匯率是最重要的貨幣資金價格,是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中資金配置的基礎性調節指標,其形成機制的優化,直接關系到資金配置的效率。
三、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法律因應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牽頭九部委出臺《“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1],提出了健全金融調控體系、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優化現代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高層次開放型金融體系、強化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完善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體系、筑牢金融風險防控處置體系等八大任務。為此,應在下面四個原則的指導下,制定完善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規:1、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2、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結構、金融產品體系。3、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4、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1、以完善的金融法治體系服務實體經濟,使金融業“回歸本源”
習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 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2、防范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
眾所周知,金融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即其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于這一中介網絡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金融安全關系著國家的總體安全,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僅可能引發經濟危機,還可能進一步引發政治危機,以致于社會動蕩。因此金融風險除卻會帶來防范金融風險是金融學界的永恒主題。金融行業泡沫化成長,各種影子銀行、表外業務、互聯網金融等“三違反”(違法、違規、違章)和“三套利”(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蓬勃發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雙升”,金融產品創新無序發展等,累積了大量金融風險。
3、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隨著一行三會格局的形成,我國混業經營趨勢下的分業監管制度已經嚴重的不適應金融監管格局。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加快立法,加強法治。對此,我國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做出了一系列法制方面的變革。例如17年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頒布的“資管新規”,提出了以下幾項原則:一是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減少存量風險,嚴防增量風險。二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既充分發揮資管業務的功能,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又嚴格規范引導,避免資金脫實向虛,防止產品過于復雜,加劇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遞。三是堅持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實現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的全面、統一覆蓋,采取有效監管措施,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4、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加強和改善政府宏觀調控,健全市場規則,強化紀律性。市場導向,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必要基石。
綜上,我國金融法治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和代理機構不守法、金融消費者投資、風險、法律意識淡薄,知識欠缺等。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強化金融業行業協會和各種專業性商會的自律機制、加大對金融案件審判過程和結果的透明度、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等行動是健全金融法治的重要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強 ?力《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
[2] 龔晶晶.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的風險與管理[J/OL].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01):16-17[2018-07-07]
[3] 霍丙峰.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之我見[J].中國高新區
[4] 龔晶晶.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的風險與管理[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