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棟 蔡乾濤
摘 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的情況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密切關系。本文通過提高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因素以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內容情況進行分析,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中產生的影響,由此可知,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促進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時,本文選取500名大學生作為對象,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分析年級、是否是學生干部、專業等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產生的影響,通過統計學分析分析相關數據。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適應能力;影響因素
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指,在作為職業決策以后,針對決策的實施能力。同時還有一層廣義含義,表示學生順利實施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具備的基本心理特點。學生個人要根據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結合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確定好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目標,然后制定實現目標的培訓計劃和行動方案。近幾年來,國內國外針對職業生涯規劃都有相關的研究,集中在職業興趣、職業倦怠、職業價值觀、職業稱呼速度、職業效能、職業角色層幾個方面,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進行研究。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
首先對幫助大學生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了解自己就是對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通過進行職業評估,職業分析,全方位評估等手段,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身,對自己實施立體分析。自我了解的內容包括了解職業興趣、了解職業的性格特點、了解自身的價值觀、了解自身的技能特點。讓學生了解興趣對未來職業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職業興趣,確定好職業選擇的范圍[4]。其次幫助大學生對當前就業環境有清晰的認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調查、典型人物生涯訪談節目、參觀實習基地等方式實施職業探索工作,通過以上的手段也能促進學生了解更多的感興趣的行業,職業情況、崗位情況,比如行業發現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目標職業的職業能力需求,個人發展前景等,從而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能力與職業之間存在的差距[5]。第三,幫助學生確定職業目標和制定個人未來發展計劃。在進行自我認知和職業探索以后,有利于指導學生找到與自身特點匹配的職業,確定職業目標,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制定適合其未來發展的計劃,將此手段貫穿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社會適應能力。最后,幫助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讓學生查找自身能力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差距,實施針對性的培養,制定影響的訓練計劃,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包括學生的個人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專業技能則代表職業入職資格,專業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
二、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向學生傳播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幫助學生確定職業目標,指導學生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須貫穿在大學的整個教育中。
(一)學生個人因素
畢業生的性格、興趣、價值觀和專業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些不同的特點也會對畢業生選擇職業和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當學生的個人特質和選擇職業匹配的時候,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自我,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提高學生的個人社會適應能力[1]。不過,當前很多高校畢業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都比較迷茫,都會通過盲從的心態來選擇職業,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由于學生缺乏對自身的了解,不能明白自己到底喜歡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也不能確定自身的價值取向。學生進入企業以后,才能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也有一部分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技能與所處的崗位不符,產生了工作厭倦的心態,從而不利于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身的職業興趣,分析職業性格特點,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掌握自己的能力,從而為畢業時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也促進大學生在職業思考和選擇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性,不會出現盲從的就業心態,找到和自己的職業定位。不僅如此,還能促進學生自身與職業的匹配程度,提高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個人未來發展的長遠性[6]。
在社會中生存和工作的過程中,都會經歷挫折和失敗,因此學生必須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來應對不同程度的挫折與失敗,才能保證畢業生長遠健康發展。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需要先建立學生的就業自信心,同時也能以正確的觀點和理解方式接受現實中的挫折和失敗,用積極的心態分析失敗的原因,然后引以為戒成為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培養社會的適應能力。
(二)學校因素影響
學校要致力于為社會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主要手段,也是職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不過,在一些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校企合作機制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實施挖掘和拓展,甚至大多數企業無法認識到參與到學校教學對促進學生職業生涯適應力的意義,因此企業的參與度比較低。同時,職業生涯適應能力不僅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校企合作作為載體,還要有專業的師資隊伍。目前,很多院校的輔導員和招就干事都是行政輔導員兼職的,這些人員的本身事物就比較繁瑣,因此無法在職業生涯教育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老師的專業背景各有不同,并沒有接受專業的生涯教育培訓就擔任任課老師,缺乏基礎的教育理論基礎和生涯輔導技能。同時,學校要提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讓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具備極強的生存和反應能力。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隨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轉變自身的特點和生活方式的能力。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最直接的方式,通過參加社會活動能夠了解自身的特點,了解自己展業知識和學到的技能是不是符合職業崗位的需求,是否順應社會的未來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也能夠讓學生及時的調整自身的學習狀態、社會生存方式、職業技能能力等,通過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與社會有效磨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缺失家庭教育和家庭幫助
研究可知,大多數家庭幫助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適應能力相比一般缺乏家庭幫助的學生要高跟多,大多數學生無無法在家庭中獲得充足的職業生涯幫助。不僅是家庭環境的因素,還有家長的主觀因素,很多家長為了維持生活,很少參與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還有些學身家長的自身學歷有限,缺乏家庭教育觀念以及職業生涯教育技能,從而無法為學生提供家庭生涯教育。這種家庭情況的學生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極易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情況,這種狀態在個人發展計劃的而制定中也是預見的。
(四)職場環境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自己熟悉的生存環境中,人的生存也離不開環境,否則不能良好的成長。大學生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必須要先熟悉社會職業環境,也只有了解到社會職業環境,才能確定自身的職業目標,了解個人與職業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徹底的挖掘自身的潛能,更好的適應社會。要了解社會職業環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了解行業的特點,發展動態和趨勢,也要了解社會的競爭力嚴峻程度。第二,了解社會職業生存能力需要的個人能力、個人技能和發展前景等。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主要是由于對職業環境的缺乏充分的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是大學生了解職業環境的主要手段。通過職業探索,大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自己感興趣的行業、職業等,也能了解這些崗位和專業在社會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職業能力的要求,個人發展前景。通過分析,學生了解自身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從而有利于針對性的進行就業準備,通過準備和訓練,逐漸縮短自身與社會要求的差距,滿足社會的要求[7]。
三、小結
根據一部分研究結果可知,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與學生就業能力、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提高了社會就業競爭力的提升,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越來越明顯。針對社會工作崗位招聘的要求以及工作的環境,畢業生經常會出現焦慮、猶疑、不知所措的情況,缺乏就業的競爭信息,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8]。提高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促進畢業生更快的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和穩定性。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也有意識、有目的的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須貫穿在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中,保持連續性教育,從而保證學生畢業時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亞純.職業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
[2] 李炳洪,陳輝,倪鋼.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影響[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z1):243-245.
[3] 曾亞純.職業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5-7.
[4] 邵立華.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新路徑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6):40-41.
[5] 崔洪雷.應用型高校學生生涯適應性差異分析及對生涯教育的啟示[J].現代職業教育,2018,(31):11.
[6] 馬琳琳,張偉,劉大勇.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與意義[J].內江科技,2014,(6):146-148.
[7] 朱金玉.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積極影響[J].現代企業教育,2014,(8):274-274,275.
[8] 周群英.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培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實證研究[J].知識經濟,2018,(22):154,157.
作者簡介:袁德棟(1981.03-),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講師,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思政部主任兼外語與經管系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和文化哲學;
蔡乾濤(1995.09-),男,漢族,湖北黃石人,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新時代下大學生職業生涯適應能力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9KY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