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來
摘 ?要:近些年,社會體制不斷發生變化,國民經濟水平逐漸提高,許多先進信息技術不斷被開發,并且廣泛應用在人類的工作與生活中。數學為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與實踐性的學科,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然而在一些小學生的思想中,認為數學課堂枯燥乏味,沒有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影響教學質量。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新教學手段,巧妙妙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與微課進行有機結合,凸顯教學效果。以下為筆者對其給予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
引言:
開展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與微課的有機結合研究課題,對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小學教師應全面分析微課在教學中使用的優勢與劣勢,制定合理的數學教學環節,構建科學的數學教學體系,挖掘數學知識本質,賦予數學課堂生動化與趣味化,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微課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培養國家優秀人才做出貢獻。基于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針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微課的巧用措施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借助微課,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小學數學應借助微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同時選取學生易于感興趣的事物,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巧妙地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保證教學質量。如在教授小學數學人教版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以提前利用網絡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將其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一種直觀感受,對學生視覺造成沖擊,增加學生學習動力。接下來,教師向學生介紹本節課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與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存在怎樣的關系。最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是身邊存有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事物及現實作用,在每組中挑選出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在此期間,如果學生因怕出錯誤,不敢回答問題,教師需給予支持與鼓勵,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對于積極發言,勇于發表自己想法與意見的學生,教師需給予肯定與認可,由此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借助微課圖片的生動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學習內容。
二、借助微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因自身愛好興趣與行為習慣產生差異性,學習能力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盡力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班級內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同時教師要利用微課,以轉變學生思維為目標,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簡單化,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尋找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在課堂中與其他學生分享,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如在教授小學數學人教版數學《公頃和平方千米》時,因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含義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期間會存在一定的疑惑,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把概念進行分解,賦予基本概念動態化,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理論知識,利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公頃與平方千米的世界,感受數學世界的魅力,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借助微課,明確教學內容難重點
教師為教學的主導者與執行者,學生為學習實施者。教師要全面將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形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微課篇幅短小,概括力強,可以有效的將學習重點與難點體現出來,利于學生準確找到學習目標,合理掌握學習內容。加上微課具有直觀性,可以直觀、有針對性地凸顯教學主題,在很大程度上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如在教授小學數學人教版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因學生思維轉換能力有限,不能在頭腦中構建出立體圖形,無法準確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關知識。這時教師可以將微課與數學課堂相結合,向學生展示出立體圖形,以動畫的方式形象地向學生介紹長方體和正方體側視圖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立體圖形。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游戲活動,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頂點與棱長設為游戲關卡,只有在完成上一關游戲任務的前提下才能進行下一關卡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由此以游戲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教學重點,既能夠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還能夠樹立學生團隊意識,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基于此,巧妙地將微課與數學教學課堂相結合,明確教學重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1]。
結束語:
簡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要立足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借助具有生活性、現實性和體驗性的教學載體,以達成數學的教學目標。微課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習興趣,激活小學生的思維,鍛煉其各方面的能力。微課只有巧妙恰當適時地運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優勢。面對信息技術的多種使用方式,微課也需要多種信息技術的滲透,才能將課程開展得更加生動、更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廖文琪,徐魯強.游戲化學習機制在小學數學微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