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外資的引進問題。國內相關的成本全面上升,加之貿易投資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我國更好吸引和利用外資面臨挑戰。但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十分突出,這將使我國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繼續保持吸引外資的優勢地位。在此背景下,準確判斷當前形勢、認清自身優勢、有效調整利用外資的相關政策,對我國更好發揮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外資;優勢;效益
引言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激烈的引資、引智國際競爭,我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外資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釋放制度和政策紅利,努力形成以開放的產業政策、公平的競爭環境、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充足的高端人才供給等為特征的營商環境國際競爭新優勢。在這一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實現穩定增長,同時外資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但另一方面,外資的來源結構、投資方式結構和區域布局仍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效將不斷提升。
1.引入外資的重要意義
(1) 企業引進外資,可以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模式,加大對國外先進經驗及技術的借鑒與應用。 (2)企業引入外資有利于技術的進步,有助于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提高企業運行發展的速度及質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實力。(3) 便于明確企業的產權關系,有助于轉換企業經營模式。特別是國企引入外資投入,在有效的利用資金的同時,也利用外資進行國有體制的改革,使國有獨資的顧全結構得到改變,使企業所有人“虛位”的問題得到解決,將之前的“一股獨大”封閉管理模式逐漸打破,有助于實現國有企業產權的變革,是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4)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我國基礎設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2.9萬公里以上;公路總里程484.6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26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萬公里,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3919個;頒證民用航空機場達235個。(5)營商環境日益改善,為外商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加快“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放寬金融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尤其是實現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頒布《外商投資法》,使外商投資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不斷優化。(6)區域間的要素稟賦各具比較優勢、產業各具特色。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稟賦仍具優勢,與東部地區形成梯度、互補和融合發展態勢,投資潛能巨大。這為外商投資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布局提供了巨大空間。
2加強外資優勢效用發揮的對策措施
2.1把利用外資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緊密結合
通過利用外資提升我國的全球制造能力和全球服務能力,需繼續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尤其要以推動生產性服務和新興服務領域開放為重點,優化外資結構,通過提高產業開放層次和水平,提升服務業的發展質量和國際化水平,推動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發展;需繼續引導跨國公司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利用加工貿易所創造的產業鏈優勢,吸引外商投資研發、設計、金融、物流、供應鏈管理、營銷、信息服務等領域,完善跨國公司供應鏈體系,吸引更多外資在我國設立區域總部、研發設計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結算中心、物流分撥中心等,形成產業鏈和供應鏈系統完整布局、價值鏈全面發展的新格局。
2.2積極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穩定和增強了外國投資者信心
中國社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產業體系完備、基礎設施良好等傳統優勢依然存在。近年來,中國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大力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等。如,今年上半年頒布了《外商投資法》,當前正在積極制定相關的配套法規;縮減了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兩個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發布了《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促進外資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加大投資的力度;向全國復制推廣了自貿試驗區第5批18項改革試點經驗,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出臺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的意見,進一步發揮經開區的引資平臺作用。
2.3把利用外資與優化營商環境緊密結合
一是以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外商投資法》為重點,加快投資審批、商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設穩定、透明、可預期的,以及競爭公平、服務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二是提高各類開放平臺的發展質量。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要重點在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方面拓展改革探索空間,更好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同時促進開發區利用外資結構的升級。三是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擴大政策創新空間,同時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安全審查制度和風險防范體系。
2.4進一步優化、盤活外資存量
一是多措并舉鼓勵現有優質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包括降低稅費及用電、用工、用氣、辦公、行政等成本,政府有關部門聯合開展重點外企大走訪,積極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等。二是促進傳統外資企業轉型升級。包括技術升級、功能升級、產業鏈升級等。三是搭建東部外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與合作的平臺。鼓勵中西部地區建立產業轉移承接基地,設立一批國家級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帶有中西部鮮明特色的自貿區,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如培育特色農業區、綠色農產品加工,加快建設國際黃金旅游帶等。四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處于全球價值鏈縱向分工體系中的不利地位,不斷提升引進外資的質量和層次。
2.5把利用外資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緊密結合
促進東中西部在利用外資方面協調發展,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要以推動中西部由“開放洼地”向“開放高地”轉變為重點,繼續提高中西部地區的外資集聚能力,不斷完善中西部面向國際的港口、口岸、公路、鐵路、航空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適時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開放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要推動東部地區的外資結構向服務化、高端化、集約化轉型升級,繼續發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的城市群優勢,利用其在產業集聚、人才集聚、資本集聚、創新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優勢,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要發揮我國區域間、城市間的成本差異優勢和產業互補優勢,形成東中西部、大中小城市之間分工有序、產業鏈融合、協同發展的格局。
2.6引導外資增量流向,加快利用外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促進外資來源結構高端化和多元化。當務之急是要盡快與美國、歐盟達成平衡雙贏的投資協定,早日簽訂高水平和互惠的中日韓自貿協議,增加歐美日發達國家企業在華投資的商機、意愿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強對其他主要外資輸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招商力度,并利用“一帶一路”和自貿區戰略培育新的引資增長點。二是以擴大服務業開放為重點推動利用外資產業結構優化。重點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三是引導外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采取差異化招商戰略,形成各有側重、布局合理的開放型產業鏈、產業集群。四是探索多種利用外資的方式。鼓勵各類外資以參股、并購等多種方式參與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參與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降低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行業等領域的投資門檻,并鼓勵外資企業技術入股本土企業或與本土企業共建研發中心等。
2.7把利用外資與推動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緊密結合
外資的外溢效應有利于我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對此,要繼續發揮外資在推動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和作用,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相結合,建立良好的開放合作創新環境,不斷完善吸引海外創新人才的稅收政策及醫療、教育等保障措施。鼓勵外資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針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開展創新合作。
2.8把利用外資與深化資本和技術集聚相結合
一是探索“基金+基地”模式。針對重點產業,設立專業產業基金,通過基金加基地的方式,引進重點孵化企業,為企業提供投融資、市場化孵化等服務。政府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成立產業引導基金,帶動引進企業總部、上游下游配套產業鏈,打造全鏈條型的產業發展生態。二是實施兼并收購招商。針對現有產業的薄弱環節和缺失環節,聯合大的產業基金、國內外龍頭企業基金,探索建立產業并購基金,集聚社會資本,選擇優質項目進行并購,激發規模產能。加強對國內外細分領域行業龍頭、獨角獸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的骨干企業、掌握具有重大產業化應用前景的國內外原創性技術的創新型企業、掌握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重要企業、壟斷專業市場營銷網絡的平臺企業等各類關鍵主體的收購,完善產業鏈、提高企業核心技術能力和營銷能力。三是推進“核心團隊+項目”模式。圍繞高成長性的創新型產業,著力引進具有專利技術和較強研發能力的實力團隊,吸引一批國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帶動引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投資項目。
綜上所述,隨著國際引資競爭日趨激烈,國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加之貿易投資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我國更好吸引和利用外資面臨挑戰。但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十分突出,這將使我國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繼續保持吸引外資的優勢地位。在此背景下,準確判斷當前形勢、認清自身優勢、有效調整利用外資的相關政策,對我國更好發揮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程平,范珂.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集團企業全面預算管理[J].會計之友,2015(18).
[2]王峰,王亞東,朱同明.用友NC攜手WPS表格實現費用預算跟蹤控制[J].會計之友,2010(5).
[3]程平,白沂.大數據時代基于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費用預算管理[J].會計之友,2016(22).
[4]曾任慧.國企引入外資后的財務管理創新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1).
[5]白秀梅.新形勢下企業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國外資(下半月),2012(2).
[6]山青.淺談新形勢下企業財務管理創新對策[J].財經界(學術),2009(11).
作者簡介:
田大千,女,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